近日,一处在建工地被责令整改,原因是该工地的工程运输车在城市道路上出现遗撒现象被“智慧工地”平台监测发现。早在去年年初,嵊州市就利用“智慧工地”数字平台,在进入辖区重大项目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帽以及车辆上安装芯片,通过芯片了解现场施工人员和车辆的位置、详细身份、历史轨迹等信息,对群众反映的工程项目无证施工、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高频易发问题提前介入、靠前监督。
工程项目建设领域主体多元、环节繁多、资金密集、廉政风险高度集中,一直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嵊州市纪委监委指导市综合执法局完善《嵊州市建筑工地监管“一件事”实施方案》,并以数字化改革为“切口”完善“智慧防控”体系,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线上线下“双防、双控”,实现清廉建设与工程建设的“同频共振”。截至目前,该体系已帮助建筑工地有效排查风险隐患100余项,协助工程建设企业整改问题43个,并通过“预约指导”,“一站式”受理咨询、协调、帮办等服务63次。
“在推动‘智慧防控’体系建设中,我们主要紧盯‘智慧工地’平台建设、‘无人机巡防+网格员巡查’模式的落实,利用平台告警进行线上派单,执法人员线下了解情况协助问题整改完毕,平台警报解除,整个过程形成监督处置闭环。”嵊州市纪委监委第七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陈军介绍道。目前,“智慧工地”平台已接入联网高空摄像头391只,派单237件,整改完成率达98%以上。
工程质量安全和党风廉政建设是项目建设的两条生命线,如何避免“项目建起来,干部倒下去”,成为推动“清廉工地”建设的“必答题”。为此,嵊州市纪委监委采取多元化监督的方式,一方面重点监督“全程服务”机制是否畅通,“告知承诺”“预约指导”“信用重塑”等环节是否真正服务到位,通过与工地负责人交流、查看服务记录等手段,防止出现服务流于形式、推诿扯皮等问题;另一方面,该市纪委监委不断推进“信用监管”模式,督促设计科学合理的“综合查一次”速查清单,对信用赋分制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防止出现人情打分、暗箱操作等情况。对于被曝光的相关单位,市纪委监委跟进调查,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监管失职、渎职等问题。
防范项目建设中的廉洁风险,警示教育不可或缺。嵊州市纪委监委每逢重大项目开工前,都要与项目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廉洁谈话,在工程建设前期就打好廉洁“预防针”。同时,该市纪委监委还采取“送教进工地”的方式,通过“李强清廉宣讲团”讲专题廉政党课、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通报工程建设领域典型案件等,警示教育各方项目管理人员严守底线、不越红线。
“清立企,廉兴业。我们从‘清廉工地’建设这个‘小切口’破题,通过全过程监督、全方位倡廉,让清廉之风吹进每个项目工地、加速每个项目建设,让民生工程变成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嵊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嵊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