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2 17:09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入党没有终点,只有永远
讲述者:中共党员 长兴县洪桥镇陈家埭村 钱永林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日子。初中毕业后,我被选进公社宣传队,我每天都会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跟着老党员、老队友去宣传先进思想,去挑战重重困难,去帮助困难群众。慢慢地,我多少开始明白何为坚守正义、何为维护真理,也经常向老党员和支部书记汇报思想。在默默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坚定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要多为百姓干真事。
1972年5月,在当时洪桥公社书记杜守焗的推荐下,在陈家浜大队队长钱永堂、主任钱根钦两位同志的介绍下,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并且选进了陈家浜村党支部委员,负责农业、治保工作。
还记得1972年9月下旬,连下几天大雨,当地百姓心情都非常紧张、害怕,其中有一户以前的红卫兵人家,家里进水被困不能出来。大家都对这个人有点意见,不想前往帮助。但我的脑海中当时只想到了老队长经常讲的一句话——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于是,我主动提出要为这家人去送粮食和水,当拿着一袋湿漉漉的大米和一瓶热水出现在村民家时,男主人用力地抱住了我,两人眼睛都湿润了!
入党不是一个行为,入党是一生的事情,入了党更要感到自己肩头的担子。虽然我已是古稀之年,但有事时间我也还会帮助村委会做一些义务工作,经常参与到移风易俗、垃圾分类、卫生创建、治安维稳等中心工作中。我一直觉得选择加入了共产党,就不要凡事都讲利益。先人后己,这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党旗下的红色记忆
讲述者:中共党员 缙云县方溪乡专职纪委委员 项翔
六十年,一甲子一轮回。在缙云县方溪乡方溪村,今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周云汀老人是一名有着六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入党经历,他总是特别激动,因为他的入党还有那么一段小故事。
解放战争初期,红军十三军第三团在方溪乡北坑村外师姑村设立兵工厂,制造枪支弹药支援浙西南解放事业,同时党的活动也在方溪乡开展起来。为躲避国民党的武装镇压,方溪乡的党组织只能暂时借用当地村民的住房隐蔽,而周云汀老人家正是当年方溪乡党组织活动暂时借助的住所之一。时任方溪乡党组织书记的李文辉同志是家里的常客。在周云汀和他父亲在与李文辉同志的接触中,慢慢感受到了党性的光辉,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为国家、为人民的好党,两人也坚定了入党的信心。但令人惋惜的是因为当时条件限制,周云汀父亲的入党记录只记在了李文辉同志的笔记本上,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名党员,这也成了他毕生的遗憾。
进入新中国后,周云汀没有忘记初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58年12月,作为当时村里比较出色的人才,他终于实现了老父亲未能实现的梦想,成为方溪村乃至方溪乡第一名正式党员。
六十年风风雨雨过去了,周云汀老人回想起自己的入党经历总是充满自豪,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表达了他所有的心声:“这一辈子跟着党走,不悔!”
不忘初心守好三尺讲台
讲述者:中共党员 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中心小学教师 陆双英
陆双英
2006年8月,我师范毕业走上三尺讲台。那时,我踌躇满志:先当一名合格教师,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还记得刚刚拿起教鞭的日子,有一天我很轻松地上完一节课,却不知道校长什么时候走进教室里听课。下课后,校长叫住了我,提出了我讲课的几个明显不足之处,然后严厉地说,再这样下去,你顶多是一个60分老师。
一听校长给我下了60分老师的定义,我蒙了。想到上班伊始给自己定下的当合格教师、成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理想,这天夜里,我失眠了。第二天,我找来教育报刊研读,寻找教师成功的秘籍,并多次聆听经验教师的公开课……就这样,我的教学水平一天天提高。
业务上有了进步,我也要求在思想上更上进。在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我工作的劲头更足了。我不断激励自己,一定要实现做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经验介绍会上,我们的新校长以《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孩子》为题,介绍了我校的教改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新气象。会上,新校长还特意向大家介绍了我:从60分老师到教学能手和优秀党员的成长。
10年的教龄,近13年的党龄。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守好三尺讲台,不忘初心会一直是我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