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宁波以数字赋能提升基层公权力监督质效

2022-03-23 07:50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去年以来,宁波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基层监督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将数字化手段与纪检监察工作深度融合,“盘活”大数据、赋能“智慧化”,以智能精准监督破解治理短板,促进监督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推监督方式迭代升级。

  改革,不遗余力大步推进

  近日,一条预警信息被发送到宁海县纪委县监委工作专班成员的手机上。预警的原因,是黄墩社区林家经济合作社等多个村社,出现单人累计一年做工超过三百工的现象。

  收到应用平台预警信息后,当地纪委监委随即开展调查摸底,发现村级临时用工存在虚报、优亲厚友等问题,在迅速整改的同时举一反三,及时推动乡镇(街道)党(工)委出台通知,进一步规范村级临时用工管理。

  如此精准高效的监督,背后依托的是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数字化运行平台。

  宁波市纪委市监委机关认真贯彻省纪委监委总体部署和市委相关要求,结合宁波实际,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基层监督数字化运行平台推广部署方案》《宁波市基层监督数字化运行平台建设方案》,着力以数字化改革促进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监督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常态化并成立工作专班,组织专门力量,督促推动各区(县、市)纪委监委倒排“时间表”,“挂图作战”“挂牌销号”,高质高效推进场景建设,以数字化改革助力监督下沉落地、融入基层治理。

  作为全市最先开始试点的两个区(县、市),宁海先后多次召开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工作部署会、全县现场会等,组织实施方案推进;海曙强化统筹协调,压紧压实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局、政务服务办、各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全力推进试点任务。

  宁波市纪委市监委数字化改革专班组织技术力量赴宁海、海曙,实地指导试点工作,督促两地强化技术联合、共性融合、功能整合,加快系统开发部署,优化功能设置,制定预警监督规则,不断提升系统规范化、成熟度。

  同时,主动靠前沟通,多跨协同对接政法单位“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农业农村三资管理系统、大数据局政务云系统等数字化应用平台,构建“三纵七横”业务协同模式。

  在海曙、宁海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市纪委市监委制定推广部署方案,按照一体推进、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推动其他8个区(县、市)同步开展数据梳理等前期准备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分工和时间节点要求,高质高效落实相关工作。

  截至目前,围绕村级工程、资产资源、采购、劳务用工等问题,已归集全市156个乡镇(街道)村(社)基层公权力运行关键数据;应用平台共有注册用户3.6万个、运行数据32.73万条、阳光公开信息12万条、群众访问量约90万次。通过碰撞、对比、预警,实时更新“大数据账”,及时发现潜在的基层公权力运行问题,实现风险“一键暴露”、问题“一键追踪”,持续提升监督质效。

  创新,因地制宜宁波模式  

  改革,因地制宜才能行稳致远。基层监督数字化改革亦是如此。

  “村里现金流动频繁,村会计权力空间大,村干部容易盯上‘钱袋子’,动起‘歪脑筋’。”海曙区纪委区监委相关负责人坦言,2020年以来,辖区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涉及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比例占56.1%,造成了村集体经济的严重损失。

  为此,海曙区在基层监督数字化改革中,通过应用平台自定义开发了资金监管模块,打通了全区179个行政村村务卡的银行数据接口,实现每一笔村级财务支出的时间地点、具体类目和金额数据,实时在线查询。有效避免了事后审批和“白条入账”现象,提高了财务支付的透明度。同时,海曙区还通过配套建设浙里办手机端应用,实现了资金支付的审批审核流程“掌上”运行。

  “这样的特色流程打造,让宁波的基层监督数字化改革更有生命力。”市纪委市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打造“村级小微权力运行平台、公开平台、监督一点通平台”三大功能平台,改革过程中,宁波市纪检监察系统积极探索“省纪委统建+基层实践”的改革实践新路径。“委工作专班多次召集试点单位与相关责任部门,就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展开研讨创新升级融合应用

  同时,各区(县、市)纪检监察机关在推行过程中,也不断因地制宜加入特色流程,进一步对模板内容进行丰富

  宁海结合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对村级工程、资产资源功能模块等流程再造,实现对村务运行的动态数字化主动监管;海曙探索拓展到资金审批、资金竞争性存放等领域,打破了村集体资金长期垄断存放的局面,实现了制度的重塑,确保集体资金的保值增值;鄞州充分运用已有的清廉指数模型,将乡镇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结果与镇清廉指数相挂钩,并在平台首页醒目位置公开“晾晒”,倒逼全区镇街道公职人员高效规范行使公权力;奉化在其中嵌入“信访直通车”,使群众反映问题直通区纪委,并由班子成员分片包干负责清零使群众反映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同时,宁波市基层监督数字化改革还同步横向打通了与乡镇、农业农村局、财政、政务服务办、国资中心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实现基层监督力量“多跨协同”。

  成效,精准高效智慧监督

  基层监督数字化改革,带来了什么?

  毫无疑问,实时动态的智慧监管,让基层公权力监督更精准高效。

  “潘某某明明是企业股东,为何还能领取临时补助?背后是否存在街道工作人员优亲厚友,审核把关不严问题?”2021年12月,鄞州区纪委区监委收到来自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发出的一条“红色预警”,随即交由街道纪工委开展调查核实。

  经查,潘某某家中遭遇火灾后申请获得了一笔临时补助,但其本身并不符合补助领取条件。核实后,3000元补助金第一时间被予以追回,并由街道纪工委对资料审核把关不严的工作人员开展了提醒谈话。

  如此隐蔽问题得以发现,正得益于基于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的数字碰撞分析功能,潘某某的相关信息与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信息碰撞分析后,原本隐藏的问题被“一键”暴露,大大提升了监督质效。

  奉化区锦屏街道纪工委副书记江靖称赞道:“以往,我们的线索来源主要依靠信访举报、入户走访、日常检查等手段,现在依托大数据平台全程监测,发现问题的时、度、效都大幅提升,为我们纪检监察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平台精准高效的问题反应机制,也让百姓获得了更多实惠。

  不久前,宁海县黄坛镇纪委查看智慧系统时发现,资产资源处置亮了一盏红灯。点开查看,原来是联溪村的集体厂房出租项目到期了,于是镇纪委立即约村主职干部谈话,随后村干部马上组织对该厂房重新招投标,最终招标价位每年18万余元,比之前增加了2.5万余元,按租期10年计算,可为村里增加25万余元的收入。

  从群众反映问题,到跟踪核实,再到举一反三、立行整改,宁波市依托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构建起部门全线联动、项目全程跟踪、数据全面共享的闭环系统。目前“监督一点通”累计接收群众诉求12386条,纪检监察系统处置6864条,反馈11558条,满意率99.41%。

  下一步,宁波市将以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为起点,从村社逐步拓展到对国企、高校等各领域公权力的监督,充分运用“两化一跨”远程视频监督平台,从下至上、由点及面,不断丰富监督场景和覆盖面,建设起数据高度归集、业务高度集成、监督高度协同、运行高度智能的新型监督机制,有效推动监督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宁波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