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 10:47 浙江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姜孟村一本家训创造出一项让全村村民都无比自豪的纪录: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7年里,全村无一人犯罪,成为远近闻名的“无违法、无犯罪、无上访、无邪教”和谐村。
《朱氏宗谱》的第一页就是《朱氏家训》
“为人当以仁为本,图业当以勤为先……”86岁的朱诗浩披着一件军大衣,站在厅堂前念着墙上的《朱氏家训》。这幅《朱氏家训》是他在20年前对照《朱氏宗谱》上的家训,逐字逐句抄录而成,他每天都要念一遍。
朱诗浩所在的杜泽镇姜孟村地处衢江区北部,是一个只有131户424人的小山村。全村超过半数为朱姓村民,每户朱姓村民的家中都有一本《朱氏宗谱》,而宗谱上的家训更是每位长辈教育子孙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我们村出去的年轻人,都特别受赏识。”村里的老人说,他们村的年轻人勤劳质朴、与人为善,所以在外特别受人欢迎。姜孟村正是靠着这个家训,一代代言传身教,加强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使姜孟村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无违法、无犯罪、无上访、无邪教”的“四无村”。
家训让矛盾双方平心静气
中元节,村中长辈召集家族成员诵读家训
“立冬”节气过后,天气渐冷。73岁的朱志成每天晚饭后仍然习惯地来到村口的大樟树下。树下已经聚集了一大群人,大家喝着茶、聊着天。“在我们村,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朱志成笑着说。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家里灯泡要是坏了,只要站门口喊一声,就会有人过来帮忙。
有一回,村里两户村民因为林地相邻处几棵树的所有权闹起了矛盾,一户认为另一户砍伐的树是属于自家的,双方相执不下。作为村干部的朱雪祥前去调解。“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他首先给双方说起了《朱氏家训》,很快,争执双方就冷静下来。之后,朱雪祥找出之前分林地时的档案,带着这两户村民实地对比。
“最后,确认是这户砍树的村民砍过界了。”朱雪祥说,在确认了事实后,那户砍树的村民显得很不好意思,表示要给对方一定的经济补偿,但另外那户村民拒绝了,两人最终握手言和。
村民之间有矛盾,村干部只要把家训的内容一说,矛盾双方往往就会平心静气。”朱雪祥说,很多时候,村民起矛盾的原因往往都很小,只是在事发之时,双方都在气头上。
家训让拾金者不为钱所惑
朱氏祠堂的门前书写着“天地间诗书为贵村方内和睦为先”等家训
姜孟村村民朱为良在衢州市区开了一家小饭店,在朱为良离开家时,他的父母就拿着家训,再三告诫朱为良要“肚量大、眼光远”。朱为良也一直牢记着家训,脚踏实地创业。
一个夏夜,两位顾客来到朱为良店里吃饭。当他们离开时,朱为良发现凳子上放着一只男士手包,他拿起手包赶紧追出饭店,但客人已不见踪影。朱为良打开手包,发现里面有一扎百元大钞,足有一万多元。
“莫贪意外之财,勿占便宜……”朱为良起先有些心动,但想起家训中的这句话后,他觉得还是要把这手包还给顾客。朱为良从手包中找到失主的身份证,凭借着身份证上的地址,第二天一大早就找到失主家,将手包还给了失主。
“贪了这一万多元钱,我也发不了大财。现在我把钱还了,整个人都觉得踏实。图业还得以勤为先。”朱为良说。
家训让在外少年不惹祸
在姜孟村,每年春节,村民都要被家中长辈叫到祠堂背诵家训。为的就是让村民们牢记家训,在外脚踏实地,不惹事闯祸。
32岁的郑建峰在衢江区沈家从事水电安装工作,平日里与同镇的两位老乡租房同住,三人关系颇为密切。去年上半年的一天,其中一位老乡下班回来后,一直闷闷不乐。
吃晚饭时,那位老乡拿出两瓶白酒,准备借酒消愁。郑建峰两人也陪着他喝酒。两瓶白酒下肚,这位老乡终于开口,说自己的一位同事总是背地里说他坏话。借着酒劲,他让郑建峰二人陪他一起去找那位同事,给他点“颜色”看看。之后,三人便出了门。
走在街上,一阵凉风吹过,郑建峰突然想起家训上的话“因事相争,须平心暗想,忍耐三思……”郑建峰赶紧拉住另外两位同乡,苦口婆心地劝解起来,踟蹰街头好一阵子,终于将两位同乡给劝了回来。在朱雪祥等村干部看来,淳朴的民风是姜孟村最大的财富。“有了这笔财富,村干部做什么事都顺利,老百姓怎么过日子都踏实。”朱雪祥说。(衢州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