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佳节又元宵 大众狂欢到

2017-02-09 11:24 浙江省纪委监察委网站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闹元宵,而在宁波,闹元宵从正月十三“上灯日”就拉开序幕了。

  赶灯

  

  元宵节前,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西门社区居民庄德炎为自己扎的公鸡彩灯做最后润色。为了制作这个体型硕大、造型逼真的彩灯,庄德炎已经花了十几天工夫。家住镇海招宝山街道西门社区的庄德炎已经80岁了。前天凌晨4点,他就起床开始做灯笼。因为是鸡年,他这回做的是公鸡造型的灯笼。

  庄德炎很高兴有人留意到自己的巧思:鸡爪是他用玻璃胶一层层捏出来的。庄德炎花了十几天做这个灯笼,不过他还是连连感叹“时间不够”,“不然我可以让公鸡的脖子和翅膀都动起来。”时间紧,不仅因为做那么大的灯笼耗时,更因为在庄德炎的记忆中,闹元宵的灯笼就应该从元宵前半个月,也就是过年时开始准备,赶在正月十三“上灯日”前完工。一般来说,正月初七、初八,人们就开始搜罗做灯笼的材料:“韧皮纸”或宣纸、竹篾、细绳、浆糊、红蜡烛。

  上灯

  

  奉化布龙手艺传承人陈行国在制作变色布龙。舞龙是宁波地区欢度元宵的一项传统活动,而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奉化布龙,被誉为“中国第一龙”,是宁波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民间广为流传的是“十三上灯,十八收灯”。其中,“上灯”也被称为“试灯”,《百城烟水》中记载“十三日为试灯日,十八日为收灯日。”

  不同于正月十五“行灯会”的摩肩接踵,正月十三“上灯日”,随着天色渐暗,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苦大众,家家户户都会将买来的或者自制的灯笼挂到家门前。北宋梅尧臣曾如此描述千家万户门前烛光摇曳的景象:“竞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

  在宁波,民间还有过“十四夜”的旧俗。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除了挂灯笼,还会做“响格”。所谓“响格”就是把从山上砍来的毛竹一头劈开,摇晃起来发出“啪啪”的响声。人们拿着“响格”在家里拍一圈,寓意把晦气、蛇虫、病害等不好的东西赶走,欢欢喜喜迎元宵。

  闹灯

  

  绘彩灯、猜灯谜、包汤圆……昨天下午,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天水社区篮球馆内热闹非凡,参加活动的居民共叙邻里情提前欢度佳节。

  相传,元宵最初不是民间的节日,而是帝王家的狂欢。每年到了这一天,帝王家都是“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对民间却是管束严格,甚至还实行“宵禁”。不过,这并不能阻挡民间在这一天狂欢的热潮。

  赏灯、赛灯、行灯会、猜灯谜、吃汤团、放焰火……从古至今,民间闹元宵最大的特点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闹。

  过去,每年到这天晚上,人们常常会互相宴赏,并称之为“灯宴”;也会借着看灯的名头,成群往来于茶座、酒肆,“达旦不绝”。

  其中,最能吸引人气的或许要数猜灯谜了。《梦梁录》中曾记载有“商谜者”“先以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谜。”猜灯谜的人气究竟能旺到啥程度?《清嘉录》这样描述“城中有谜之处”:“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

  借着结伴出游赏花灯的机会,年轻的男女们也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或是跟自己的情人相会。于是便有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宁波市纪委)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