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诗书传家 德清俞氏的优美家风

2017-05-02 09:38 浙江省纪委省监察委网站

  最近,“家风”这个词一下子又热了起来。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历来是很注重家风的,一个诗书之家应有其家风。岂不闻庾信《哀江南》开篇即道:“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经术道德,文章艺事,这是形成旧时世家的先决条件。承德清俞氏先德渊然,又俞樾以降俞陛云、俞平伯的四代三人传续,使得德清俞氏成为中国近代四大较有影响的文化世家之一。

  德清,比苏杭,襟沪宁,依太湖,引钱塘,斯地古文明始于四千年前防风氏,书香则绵延两千年,历代才子佳人辈出。德清俞氏祖居德清县东门之南埭,清末始见名望。举凡德清俞氏子孙,按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排行。俞樾祖父俞廷镳,号南庄,乾隆副榜贡生,喜读韩愈文章,著有《俞南庄先生四书评本》,俞樾伏而读之,引为教材:“以此读书,书理自明;以此行文,文律自细。”渐渐地,以自撰联、自述诗标示家训,自编教材承载家学,成为德清俞氏的独特家风。

  俞樾,号曲园,道光进士,乾嘉学派的殿军,又是清末民初国学重振的前奏,曾先后主讲于苏、沪、杭、湖等地书院,弟子号称三千,所著《春在堂全书》达五百卷,其中就含有《春在堂楹联录存》《曲园自述诗》,实为一代宗师。苏州曲园乐知堂中刻有两副俞樾自撰对联,曰:“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功德无倖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如此白话的家风,令人一目了然,亦叫人万分羡慕。

  俞樾同时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塾师,抚育了孙子俞陛云、重孙俞平伯。俞陛云自幼读书勤勉用功,俞樾悉心栽培,用《曲园课孙草》教其开笔作文,终不负所望,喜中光绪戊戌探花。然而,俞樾贺俞陛云探花及第的对联写得言深意隽,冷静而清醒:“湖山恋我,我恋湖山,然老夫耄矣;科第重人,人重科第,愿小孙勉之。”下联意为他人都看重科第,热衷于功名利禄,你是我的孙儿,可不能这样啊。俞陛云后历任四川省副主考、浙江图书馆监督、清史馆协修,都能恪守祖训。在特殊时期,俞陛云宁以卖字鬻为生,不与伪满、日占政府合作,为儒林旧派中屈指可数的几个保全家学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俞陛云学俞樾自编《诗境浅说》课孙,该书序言中有“丙子夏日,孙儿女自学堂暑假归,欲学为诗,余就习诵之《唐诗三百首》……忆弱冠学诗,先祖曲园公训之曰”云云。该书于1936年底经开明书店出版,广受欢迎。

  俞平伯,新红学派代表人物,著名教授,一级研究员。从俞平伯的出生、满月剃头、开蒙到送私塾读书,俞樾都亲自题诗、撰对或题扇,盼望“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临终更将遗训封好后,连同曲园书藏一并交付俞平伯。可以想见,俞平伯幼年也是“三百篇”,进而“四书”“五经”,到志于科举的时候,秀才、举人、进士的阶梯早已撤销,也就不能不维新。在此后的人生中,俞平伯或隐或显地都在接受一种文炳传承、学术绵亘的家学传统,晚年犹念念不忘,可谓未辱门风,称得上“多德多才多觉悟”。实际俞平伯在对待与研究《红楼梦》问题上,一如俞樾的治学态度,也如他名字里的那个“平”字,讲求平实,不作高论,后期他在永安南寓所书斋挂出了一副自撰联:“欣处即欣留客住,晚来非晚借灯明。”并特意在联旁留影。足见他始终是一个坚守自己文学趣味和感悟的人,一生创作有旧体诗词近七百首,较完整地记录了其情感与经历。长期以来,俞家很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俞平伯有《过德清示儿辈》诗,末云“但使家儿都自玉,会延祖德到云昆”。俞平伯在家书中,就曾孙俞丙然的成长,再三叮嘱孙子俞昌实,“好好培养后代,可重兴祖业也。”花落春仍在。经过清末、北洋政府、民国新立、日据时期、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雨,跨过六代坎坷路途,庆幸的是,俞家后人延祖德,不落窠臼,事业充满后劲。(朱炜)

  (湖州市纪委)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