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3 09:16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南迁,定居衢州,敕建孔氏家庙,是为南宗。800多年后,“东南阙里”衢州的孔氏后裔虽历经坎坷,仍以儒风传家。
儒家道德观成习惯
走进孔氏76代嫡系后裔孔晓峰的办公室,书卷气扑面而来,迎面的一幅“和为贵”书法为其手书,形成视觉冲击。他从小爱好书法,他读中小学时,正值“文革”特殊年代,“孔孟之道”横遭批判,家传的《论语》等经典哪还敢学习。但父亲孔祥柯相信,“勤奋好学方成大器”,从小引导他学习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书法艺术等传统民族文化精粹,让他终身受益。
《水浒传》里的草莽豪杰,《三国演义》里的儒风义气,至今让他印象深刻。
孔晓峰说父亲对他要求甚严。一次,他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一怒之下,撕了他的英语课本。父母言传身教,让他“学而时习之”,不仅限于文化知识,他们更着重于教他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和做人的道理,如与人为善,身体力行仁、义、礼、智、信等。
动乱岁月,孔晓峰初中毕业就不得不辍学进工厂当学徒。“文革”后,他不改“学而时习之”的初衷,进入成人高校,重新捧起课本,自学成才。
为传承家风,孔晓峰从小让女儿读《论语》。对孩子来说,文言文虽然拗口难读,但她在长辈的引导下坚持学了下来。如今,学业优秀、钢琴考级考到业余拾级的她,虽留学新西兰、英国,但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已让她习惯成自然。
与人为善
常言道“进德修身乃齐家之本”。孔晓峰说,他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常教诲子女要行仁义,多做好事,多积德。
母亲刘雪梅是市人民医院外科原护士长。她回忆起孔晓峰小时候做的一件好事。多年前的一天,因手术需要,一个盲人来献血。当年,那对盲人夫妻靠卖血为生。抽血中,盲人突然晕倒。小小年纪的孔晓峰,恰巧在医院看见这一幕。他十分同情那位盲人,便偷拿了母亲的饭菜票全部送给他,让他吃上几顿饱饭。
家风的熏陶,长期的修身养性,造就了孔晓峰做人低调谦逊,做事踏实勤奋。在公司,他待同事下属如兄弟。君子坦荡荡,业务合作方为了拿到项目,想给他“好处”,被其厉声拒绝;有人高薪挖他跳槽,他不为所动……公司老板见了刘雪梅,总是夸她养育出了敬业有为的好儿子。
尊老敬老
朱子家训有言,千经万典,孝悌为先。今年80岁的刘雪梅说起儿子媳妇的孝顺,如数家珍。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孔晓峰得到朋友资助,有机会到广东汕头或福建龙岩去发展事业。面对难得的机会,他动心了。但考虑到父亲生病,母亲年事已高,都需要照顾,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
岳母患病住院,孔晓峰接屎接尿,不怕脏,不嫌弃;96岁的外婆,长期卧床,身体僵硬,他把外婆抱起来为其洗头;父亲患癌症动手术期间,正值妻子怀孕需要照料,他两头跑,照常去医院料理父亲……他从不与长辈顶嘴,即使有不同看法,总是事后找适当机会解释沟通;他常回家看看,绝不让患有高血压的母亲单独外出,一定找人陪伴。刘雪梅说,儿子儿媳很孝顺,只要她提到什么东西好吃,他们就会买来送给她。孔晓峰不仅自己孝敬长辈,还影响带动其他人行孝。听说朋友对母亲不好,他推心置腹地说服朋友,“父母是最宝贵的,再多的钱都无法买来。”他总是对母亲说,有一天你需要,我会辞了工作来陪伴你,一直陪伴你。(衢州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