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宁波:摸清底数了然于胸 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

2017-08-30 09:19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图)宁波市纪委开展“四见”谈话

  

  “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就如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首要的就是全力摸清“树木”与“森林”现状,了然于胸,方能对症施策。

  今年以来,宁波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执纪监督部门与执纪审查部门分设以后,着力创新开展“四见”“十问”执纪监督工作,探索问题线索管理机制,精准了解党员干部“森林”全貌,切实推动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整合三支监督力量 提高发现问题能力

  “市粮食局能自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内政治生态整体向好。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管党治党不够有力,民主生活会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性不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重机关轻企业’情况,干事激情不够,存在慢作为、懒作为现象,公务接待手续不全……”

  日前,宁波市纪委市监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王松苗在“四见”执纪监督报告中,对市粮食局的政治生态作了这样的描述。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核心就是要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调动三支监督力量,形成任务统筹布置、力量统筹调配、工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着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纪检监察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宁波市纪委市监委主要负责人说。

  三支监督力量是指派驻机构、巡视(巡察)机构和纪委监委内部的执纪监督室。为充分发挥三支监督力量,着力发现问题,摸清政治生态现状,宁波市纪委市监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自监督的重点和要求。

  “四见”“十问”是监察体制改革后新设立的执纪监督室,对联系地区或部门党委(党组)政治生态的常态化监督。所谓“四见”,即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实现执纪监督“见人、见事、见问题、见结果”,加强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日常监督。为了做到精准执纪,宁波市纪委市监委还专门列出了是否存在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不力等“十问”,要求各执纪监督部门重点聚焦领导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十方面问题开展执纪监督。成立执纪监督部门三个月以来,已主动发现问题243个,形成了对10个地区或部门党委(党组)的“四见”执纪监督报告,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全面立体扫描“画像”。

  对派驻机构而言,则强调“五不”要求,即坚持专司监督不偏移、坚持协调监督不发散、坚持发现问题不动摇、坚持挺纪在前不含糊、坚持及时报告不遗漏,并且实行季度廉情信息报告制度,对年度无问题情况报告的单位先行列入下一年常规巡视范围。新制度实施以来,全市51个派驻机构已向市纪委市监委报告各类问题线索48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0%。

  对巡视(巡察)监督,则强调“八要”规范,即突出政治巡视、着力发现问题、发挥利剑作用、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协同作战、精准报告成果、强化巡视整改、增加巡视透明度。

  三支监督力量,“护林”政治生态。派驻纪检监察组是社区医院的门诊,巡视机构是体检中心全面检查,纪检监察部门是专科特诊、专家会诊。三支力量在监督内容、程度、方式办法上做到,既有差异化,又各有侧重,有效地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线索集中管理 建立“树木”健康档案

  “这里有个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子,两名负责流动人口信息录入的协管员伙同他人违规办理临时居住证。非党员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属于监委的监督范围。”这是今年年初江北区监委问题线索起底讨论时的一个场景。

  5月27日,流动人口协管员乌某、虞某等人滥用职权案宣判。该案成为浙江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首例由监委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

  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加大对全体公职人员的普查摸底力度,广泛搜集各条线上的廉情线索,集中管理、强化分析,是宁波市监察体制改革后的重点工作之一。

  “除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党员干部建立‘健康档案’,也是此次执纪监督活动的重中之重。档案里,个人基本情况、风格特点、不足之处、主要廉政风险点、亲友从事可能与职务行为相关的工作情况、信访举报等等,都详细记录在册。”结束对余姚市“四见”执纪监督后,市纪委市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张重光坐在办公桌前,认真整理着面前的一摞文件。

  在全面摸清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建立起了完善的廉政活页档案,可以根据最新状况,随时调整每位党员干部“健康”档案信息,做到对全市党员干部“森林”状况的动态监管。

  为进一步拓展问题线索来源渠道,健全廉政活页档案,宁波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信访举报、巡视巡查、日常监督、执纪审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公检法机关和组织、审计等部门移送的廉情信息,实行统一受理、统一登记、统一管理。

  “问题线索的收集管理是纪检工作的头道工序。通过对大量问题线索的分析研判,不仅能及时发现苗头现象,找到共性问题,更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地区或部门的政治生态。”市纪委市监委案管室主任金佩红介绍。

  据统计,截至目前,宁波市纪委市监委已对1300多名市管领导干部建立起了廉政档案。今年以来,利用廉政档案信息比对,共配合干部选拔等对600余人次给予了党风廉政意见,对个别人选提出暂缓或不宜使用的建议,严把政治关廉洁关,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精准研判 着力展现“森林”全貌

  “经分析研判,近期关于征地拆迁过程中侵害群众利益、以权谋私等问题反映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请各镇、街道引起重视,加强对重点工作廉政风险防控和干部的监督管理。”7月初,鄞州区各相关镇、街道收到了一份《廉情预警》,就拆迁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拉响了警钟。

  在线索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宁波市建立了问题线索核查前与核查后双研判机制,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评估,从而真正使问题线索成为研判地区或领域政治生态状况的“信息资源库”,将问题线索转化为监督实效。

  《宁波市村社组织换届纪律信访举报专题分析》、《慈溪市机关党员干部廉情档案》、《海曙区西乡农村问题信访专题分析》……一份份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的问题线索分析研判报告不仅为党委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参考意见,更成了政治生态的“晴雨表”。

  “我眼前这个廉情信息系统里,已录入各类信息6300万条,我们的工作就是对它们进行比对、分析,第一时间发现廉政风险点。”宁波市纪委市监委案管室副主任朱立萍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宁波市纪委市监委着力打造门类齐、内容全、数字准、情况明的动态化廉情信息数据库,来自16个部门的工商、房产、工程建设等外部信息,公检法和组织、审计等部门移送的信息,纪检监察机关内部掌握的廉情信息都汇集在廉情信息系统上,为全面掌握党员干部的“健康”状况提供信息支持。

  据悉,在廉情信息系统内,干部名字、职务变迁、住房情况、购车记录、工资收入等“体检”信息一目了然,是否有过违反政治纪律、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失职渎职等“病史”也一一列明。为了让数据库真正发挥作用,信息系统还设置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廉情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动态掌握廉情信息。

  镇海区纪委则不断加强与司法、审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信息互通和问题线索移送制度,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动性;鄞州区纪委在向全区所有单位广泛征集廉情信息的基础上,定期向29家重点单位收集问题线索,加以综合梳理分析;海曙区纪委制定出台《关于问题线索接受和流转的若干规定》等,探索实行问题线索集中动态管理、及时跟踪、高效流转。

  对廉情信息的精准研判,让执纪监督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

  前不久,在数据库中精准分析到有关单位在公务考察、公款接待、小额采购、培训管理等4个方面普遍存在问题。针对这4类问题,宁波市纪委市监委从人才库中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小分队对12个市直单位进行专项交叉检查,发现129个问题,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

  整合执纪监督力量,建立廉政活页档案,集中管理问题线索,为纪检监察机关当好党内政治生态“护林员”提供了基础保障。(宁波市纪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