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疫”线口述 | 中国人的团结刻在骨子里

2020-03-29 18:29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微信图片_20200317145046.jpg

口述人:华侨作曲家、欧洲杭州总商会会长朱培华(上图居中男士)

我常常感叹:我们海外华侨是嫁出去的女儿,祖国始终是最亲的娘家。

2020年的春节,我身在祖国,身在我的家乡杭州。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和娘家人一起相互依靠,度过了可能是这辈子最难忘的一个春节——

“碧血丹心、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担当精神……

我与国同身共命,同气连枝。短短1个多月里的所见所闻,让我激情澎湃、感慨万千。

中国人的团结真是刻在骨子里的

海外华侨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

往年,我都在欧洲过春节。今年的机票很早就定下了。因为从事医疗行业的原因,早在2019年12月底,我就知道了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那时,国内紧张气氛刚有苗头。

在欧洲等我团聚的妻子儿女劝我改签机票,尽早回去。我却一直拖着没动身。心里好像有种预感:万一真有事,我在这里可以出些力。

事态随后进展得出人意料。

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同日,钟南山院士在记者会上证实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市宣布封城;同日,浙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1月25日,年初一,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了让我血脉喷张,热泪盈眶的画面。

除夕夜到年初一凌晨,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安)、陆军军医大学(重庆)、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以及三所军医大附属医院抽调的军医、多支广州医疗救援队,约450人迅速紧急分头集结,驰援武汉。

除夕夜,上海大雨,我看到第二军医大学医疗团队冒风雨出发;我看到医疗团队的请战书写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他们曾在2003年赴小汤山参加抗击非典。

什么叫“疾风知劲草”?什么叫“患难显担当”?了不起!太了不起了!

鲜红的五星红旗,绿色的军装,齐刷刷的军礼,一队队逆行而上的解放军战士、医务人员——这不就是真善美的体现吗?

抑制不住创作冲动,旋律直涌而上。

微信图片_20200317145507.jpg

1月25日当晚,浙江公安文联副主席耿德迎接连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他和我一样被震撼,写了《出征 出征》一首词,希望我来谱曲。

“你就这样走,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候。你就这样走,在这高举酒杯的时候。热泪心底流,心贴背影走,越是危险的地方,就是你奔赴的关头……挑战是你的呼吸,决心是你的命运,当大难来临的时候,祖国是你全部的拥有!”每个字都让我热泪盈眶。

第二天,歌词进一步斟酌修改完成。我用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的作曲。过程中几次落泪。

词曲只是创作的第一步。配乐、找歌手、录音、拍MV……后面还有一大串的事情,搞得我非常紧张。

我要感谢所有参与歌曲制作的朋友。因为春节的特殊时间,这次合作跨越中国南北东西。

杭州的录音棚早就关门了。录音师杨建龙得知是录制抗疫歌曲,二话没说提供场地。

编配师刘辉回东北过年了,身边只带着一部电脑。在北京的伴奏制作团队的远程协助下,他完成乐曲编排。

女歌手吴晓芳在杭州,好办。可是男歌手吴昊睿远在甘肃张掖。冰天雪地里,他在当地录音师的帮助下,从市里连夜开车30多公里辗转到县里,就为了到处找录音棚。

仅有音频不够,还要配视频。年初三,又一批浙江医疗队统一杭州出发,赴湖北武汉支援前线。出发前,浙江省人民医院内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出征仪式。杭州广播电视集团的记者张帅不是专业摄影记者,也主动赶去拍摄视频素材。

从拿到歌词开始作曲,到编配乐队、组织歌手录音、歌曲制作,再到推出歌曲视频,《出征 出征》在72小时内完成创作。1月28日,年初四,即对外发布。学习强国、浙江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全网积极转发。

疫情期间,我一共创作了《出征 出征》《樱花雨》《你》等四首歌曲。

浙江医院也有人支援武汉。浙江医院的一位副院长和我说:培华,歌曲在朋友圈里刷屏了,我们护士是自发唱着歌“出征”的。

军乐可以鼓舞士气。出征一线的所有医务工作者也有妻子、丈夫、儿女、父母。他们知道自己必须要站出来,可心里也会怕,也会慌。只要我的歌曲能够给白衣战士们勇气和力量,对我来说就够了。这就是艺术的价值啊!

作为欧洲杭州总商会会长、欧洲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执委兼副秘书长,我还要尽所能给祖国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微信图片_20200317145540.jpg

当时,欧洲的医疗物资已经很紧缺。得知杭州医用口罩紧缺,我发微信、打电话,联系了一切可能的渠道,想尽办法筹措。最终在浙商女杰理事会执行会长柴英果帮助下,终于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曙光。

我们委托当地朋友一家家医院、药店去问、去买,两天时间凑齐了2万6千只医用口罩,并以最快速度安排货物搭乘1月30日从巴厘岛飞往杭州的最后一趟航班回国。

在货物托运好的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哭了。他们为牵挂家乡疫情而流泪,也为成了一份使命而流泪。

得知医院非常紧缺护目镜,香港杭州政协之友联谊会会长胡惠康又帮忙在深圳找到了生产厂家。我们以高出市场的价格购买护目镜,还派了专人在那里盯生产。2月2日,5000副护目镜分两批发到杭州,捐给了杭州卫健委。

妻子叫我留些口罩自己用,或者寄给欧洲的亲人一些,他们也很缺;企业在杭州的办公室主任提醒我,复工后没有口罩会不能开工。可是看到一批批医护人员在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还要奔赴前线,我哪能想到这些?

前线的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那段时间,我和商会伙伴经常沟通到半夜两三点,再难也要想办法找到抗疫物资。

中国人的团结真是刻在骨子里的。海外华侨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

1580285706279_5e313f0a159bb83e16c13e66.jpeg

写的歌想要别人感动得掉泪

自己没有流两脸盆眼泪怎么行

为助力祖国对抗疫魔,我但凡能贡献一丝丝力所能及的正能量,都在所不辞。一切动机,都是出于热爱——热爱音乐、热爱国家、热爱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艺术创作要和时代同频共振。我的创作以主旋律居多,这可能跟我的音乐引航人施光南有关系。师承 “人民音乐家”,我当然也要歌颂时代,歌颂家乡和人民。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百人名单中有施光南老师。国家对他的评价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创作实践中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相统一,为人民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引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奋发进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段和他求学的日子深深地影响了我。

1983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我从进入浙江歌舞团创作室担任专业作曲。1985年4月,杭州面向全国征集有关杭州风光的歌曲创作。施光南老师是评委会的组长。

我凭着对家乡情感,创作了《西湖情》《小木桨儿青青》《春江归帆》《南屏晚钟》等好几首曲子参赛。

评选最终选出7首优秀作品,其中有3首是我的。施光南老师很好奇,请著名词作家钱建隆找我。

真是莫大的荣幸!当时施光南老师已经是国家知名音乐家。而我,只是个24岁的毛头小青年。

在杭州群英饭店210房间,我见到了偶像。他拉着我胳膊惊叹“你怎么这么年轻呢?你年轻得让人羡慕。”他要和我一起创作。我真是受宠若惊。那是8月炎热的一天。我仍然记得宾馆房间里电风扇页呼呼旋转的声音。

之后我们一起创作了1987年的浙江电视台的国庆晚会的9首歌曲。考虑到9首歌里我主创了5首,浙江又是我老家,节目署名时,施光南老师还坚持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

施光南是音乐大家,为人正直,艺术造诣极高。他的作品里闪耀着可敬的文艺工作者的人格,让我深受教育。

记得那年去舟山渔港采风,我们在沙滩上挖了一个大沙坑。施光南老师躺在坑里,只露出个头。我不敢出声,从来没有看过他露出过这样严肃、认真的神态。

静静地过了10多分钟,他说“我听到了海的心脏跳动的声音,可以创作了”。

“如果你要写这块土地,佝着看是不行,要躺下去”——日子越久,我越能理解那天施光南老师这句话的深意。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一气呵成的《祝酒歌》使人感受到响彻四方的锣鼓,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一派生机勃勃,《在希望的田野上》以昂扬、宽广、乐观、清新的风格,唱出了呼吸改革开放气息的农民们的心声。

1982年,中国百废待幸,很多人对今后国家的发展到迷惘,第一次出国热潮兴起。一曲抒情的《多情的土地》把对祖国的爱渗透到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情厚意。

……

微信图片_20200317145544.jpg

都是从真情实感里淌出来的曲调,听得人又何尝不醉?

音乐创作不是空中楼阁。把自己放进曲子,把生活写进曲子,用真情实感去写歌,听众自然爱听。

杨晓光和我是老搭档。我们合作的《你的那双眼睛》创作灵感来自一张遗照。那是烈士方志敏被捕后,即将面对死亡时留下的影像。他刚毅坚定的眼神,令人动容。谱曲时,我想象遥望蓝天,透过时空的隧道与这双眼睛对视。

《清气满钱塘》是一首“温柔”的廉政歌曲。很多人反馈,没有想到“硬邦邦”的廉政主题可以谱出“诗情画意”。其实,我的音乐画面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和儿女讲述家乡的好山好水好风气。人间天堂一样的地方,叫人怎么忍心用腐败去玷污?

伟大的劳动者能创造历史。大合唱《劳动托起中国梦》一定要气势恢宏,要提气!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个人的梦想交织在一起才是中国梦。几十年来,我亲证祖国的变化,创作自然有感而发。这首歌成为入选中宣部第五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为G20杭州峰会创作的《九月杭州桂花香》婉转悠扬。中国风的曲风勾画了古都杭州的气质韵味,西洋管弦乐的伴奏增加音乐厚度和气势,也为国际友人平添了一分亲切。这首歌曲也有幸被选为送给外国元首的礼品之一。

……

施光南老师滴酒不沾,创作《祝酒歌》的时候却说自己“是真的醉了”。我也常常一边创作——甚至还未开始创作就已经流泪。《爱的港湾》写的是杭州弯湾托管中心一群“志愿妈妈”照顾智障孩子的故事。我的创作激情源自感动于平凡人的真善美。

搞艺术不能孤芳自赏。做音乐没有“情”,技巧再娴熟,作品也不可能走心。

我妻子总笑话我“把家庭气氛搞砸”。其实我一直难忘施光南老师的点拨:“写的歌想要别人感动得掉泪,自己没有流两脸盆眼泪怎么行?”

祖国多情的土地,唤醒了我的音乐细胞

祖国的日益强盛,给了我歌颂国家自信

我一直认为从商是副业。做音乐才是我这辈子最该干的事情。尽管如此,我还是离开过音乐很长一段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正值“出国潮”。周围好多人都想方设法出去。加上妻子又是青田侨乡,全家都在欧洲,我也“轧闹猛”一样动了出国的念头。

主要也是日子过得还是穷。当年,杭州延安路上有个中国银行。全市只有这里有外汇牌照。一天,我骑着破自行车路过,发现居然1个德国马克可以换3.95块人民币。

我整个人都懵了。听说在德国随随便便1个月能赚1000马克,就是3950块人民币!我那时工资也不过57块7毛6。我想着,要能赚个几万块,做上“万元户”,就能回国过好日子了。

国外的日子远没有想象中美妙。《北京人在纽约》差不多就那时候拍的。电视剧就是我的生活写照。

1988年5月初到欧洲卢森堡,我一无所有。兜里仅有的40个马克,放当地也就是两顿饭的钱。妻子又恰好怀孕。男人应该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和很多出国华人一样,我开始在饭馆端盘子为生。每天工作10小时,最长曾连续工作6个月没有完整的休息日。

生存压力太大,导致我在国外的二十多年没碰音乐——出国前,我已经在圈里小有名气,电台经常播放我的歌曲,称我为青年作曲家。前两天,我的舅舅在家里翻到一本1987年6月出版的中外抒情歌曲集,里面居然有我的两首歌——所以,暂别音乐的决定,对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微信图片_20200317145523.jpg

会唱戏剧的母亲,潜移默化了我对音乐的喜爱。冼星海的爱人钱韵玲是我们家邻居,常聊起冼星海的事。我从小学手风琴,12岁学作曲,14岁发表作品。因为乐感好,什么样板戏、芭蕾舞剧,曲子我听几回就能从头到尾背出来。读书时候,市里开文艺晚会,作为伴奏,我登了足足八次台。

1979年3月,国际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携美国波士顿交响乐来中国演出,电视台会实况转播演出。波士顿交响乐团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支来华的外国乐团。

那天,我正好在农场学农。农场谷仓里有台电视。晚上,我走进谷仓。平时一播新闻就人山人海的谷仓里空无一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我独自享受。

太震撼、太激动了。每个节奏节拍、高音低音,都使我毛孔扩张,眼眶发热。我浑身颤抖,节目结束后,忍不住跑到附近的钱塘江大坝上。足足两个小时,我对着江水大喊,我空挥双手,就像拿着指挥棒。风和浪仿佛都在给我和唱。

我由衷地热爱,并敬畏音乐。她好像心爱的姑娘。我为生计所忙的样子太狼狈,配不上她的美好。偶尔嘴里不自觉哼出来旋律,也控制自己去压抑。

人的情感是需要寄托。我把双倍的情感寄托在思乡上。

确实是离家越远,乡愁越浓。当时通讯不发达,和国内联系不多,信息获取渠道也十分有限。我只好每天翻当地报纸,但凡有一点和中国搭边的报道,我都仔仔细细地从最开头的标题读到最后一个标点。偶尔得到一份华人办的中文报,我都拿回家当宝贝一样收藏。

卢森堡的家里,挂的一直都是老式的年画挂历。我要自家人记得农历,知道春分、夏至、白露、大雪等等二十四个节气,把日子过出中国气息。孩子们在家里自然也是一定要说中文。

不创作音乐了,我就花一百二十分的勤奋去工作。

中国人向来有敢闯、勤劳的品质。我从跑堂做到了饭店老板,之后创办了国际咨询公司、健康医药公司。在国外逐渐站稳脚跟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外交流还是不畅。欧洲人民对中国还有不少误解。说教不是传播文化的好方法。

为了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的中餐馆里放了两个高达2.9米的青花瓷花瓶。一个上面绘着中国的长城和壮丽河山,另一个则颇具“卢森堡味道”,上面画着阿道尔夫大桥、卢森堡大公府等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它们是专门从景德镇订购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当地顾客。我还订制了不少浙江龙泉的青瓷作品摆设在餐厅里,即吸引了当地顾客,又宣传了中国文化。我的饭店也被当地人称为“中国艺术品博物馆”。

作为华侨,想为国家做更多的事,不能只在自己的圈子里面搞来搞去。要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才能获得传播文化的话语权。

1995年,我出资卢森堡创办了当地第一所中文学校,花了不少钱。但是值得。做中国人,一定不能忘本。办校初衷很简单——身边的华侨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空长中国脸,不会说中国话、看中国字,何谈中国心?

儒家文化、传统礼仪、书法国画……时间长了,当地人也逐渐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开始主动上门学习中华文化。我父亲80多岁了,还曾去讲授书法课。外国人或许不懂什么是行书、小楷,但是会觉得中国的书法美,会好奇中华文化。现在,学校已经获得了当地认可。卢森堡政府每年都会给这所学校给予财政津贴。

国际说唱艺术联盟是受卢森堡政府认可成立的非盈利组织,致力于推广传统中国说唱艺术,并将为从事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全球说唱艺术家建立起联系纽带。联盟目前有14个国家的组织成为会员。这一届的联盟主席是国内著名曲艺家姜昆。我担任副主席兼秘书长,要主持处理很多实际工作。

不久前,我们办了盛大的嘉年华,邀请了中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卢森堡等国的艺术家表演。卢森堡议会荣誉主席、劳工部部长、警察总监等等颇具名望的人也列席了——也是托我儿子的福——他靠自身能力成为卢森堡的州议员了。

微信图片_20200317145535.jpg

眼见祖国的飞速发展,2013年,我响应“浙商回归”的号召,将工作重心转向国内,专注从事健康产业,并且为中德品牌设计合作牵线。

暌违20多年后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我的心一下踏实。初回国的一天,我走在东坡路上。一阵风吹来——一点点泥土的气息混和青草的鲜香——是西湖的味道,太香了。我知道,我真的回家了。

国家的一切也都不同了。我走的时候,全杭州城的小轿车寥寥无几,原来的市中心只在官巷口附近。再回来,小城市已经成为大都市,钱塘江两岸高楼拔地起,常住人口破千万。

外国人看我们的眼光也不同了。他们从多多少少的“居高临下”态度变成了羡慕。这几年,国内外友人和我打招呼的方式,已经从“这里比中国好多了吧,你就别回去了”转变为“中国已经这么好了,你怎么还不回去”。他们还打趣“以后要去中国打工赚钱了”。

创作的激情积压太久,一旦喷张,简直一发不可收拾。欧洲是世界音乐之都。如果说,早年在国外不敢碰音乐的原因,或许还包括祖国发展落后情况下导致的自信心缺乏。现在一切障碍都消失了。

祖国多情的土地,唤醒了我的音乐细胞。祖国的日益强盛,给了我歌颂国家自信。我的音乐底子还在,技艺没有太生疏。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眼界的扩大,创作主题不再只聚焦个人对家乡的情感。更多对祖国的大情大爱被注入创作。

《劳动托起中国梦》传达了劳动者的奋斗精神,也是我们海外侨胞出国打拼、从无到有的真实写照;《浙商之歌》赞颂了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人先的浙商精神;《祖国,祝福你》作为2016年世界华侨华人春晚的主题曲,引发强烈共鸣,在海外侨胞中广为传唱;为大型人文纪录片《南宗》作的主题曲《青玉案·元夕》是要传承杭州古城的人文底蕴;《九月杭州桂花香》修改了20多道,只为更好表达对G20杭州峰会的美好祝愿……

音乐继而又成为一张文化交流的名片。知道我会作曲,热情的卢森堡、德国友人,和别的欧洲商业伙伴总会问我要我的音乐CD。尽管不懂中文,但是他们能从音乐中听懂情感——

每个音符,每个节拍,都镶嵌着我对祖国的热爱。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