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领域违纪违法案件有哪些共性特点?暴露出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近日,象山县纪委监委结合查处的国企领域系列案件开展类案分析,跳出个案看系统,对国企领域进行全方位“把脉问诊”,推动进一步健全完善管权治权体制机制,确保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
象山县纪委监委坚持把做精做深类案分析作为深化探索“三不腐”贯通融合的有效载体,强化结果分析在监督检查、系统治理、教育预防等环节的运用,一体推进办案、整改、治理,一体贯通办案、监督、警示,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类案分析不能“漫天撒网”,必须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该县纪委监委总结实践经验,从“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和行业”“审批监管、执法司法、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多次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单位、地区”等方面入手,为加强类案分析划出重点,推动有关工作进一步聚焦聚力。坚持边办案、边分析,边实践、边治理,通过运用审查调查对象忏悔剖析、案发单位自查剖析、承办部门案件剖析和案管系统数据分析、信访专项分析等多种措施,对腐败案件多发领域开展“全景式”扫描,有针对性地查找典型案件背后的普遍性、系统性、行业性问题症结。2024年以来,共形成政府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农村“三资”管理等5个领域的专题分析报告,系统总结梳理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共性特点和危害。
“加强类案分析,要把问题查深、把原因找准,还要把建议提实、把措施细化。”象山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纪委监委坚持从分析违纪违法手段、岗位分布、发案环节等入手,深入剖析案件暴露出的权力配置缺陷、监督盲区,梳理腐败滋生与制度缺失、监督乏力、责任空转之间的关联,着力化解廉洁风险。如针对招投标领域发现的突出问题,该县纪委监委用好类案分析成果,通过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问题交办单等方式,深化源头治理,及时查纠制度机制的漏洞,督促有关部门修订完善《中介机构“三色令”管理办法》《象山县村级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堵塞工程建设领域资金管理使用、招标采购等方面漏洞,有效规范招投标市场运行。
既要以案促改,也要将类案特征转化为“预警指标”和“检查清单”,为日常监督治理提供精准靶向。不久前,象山县纪委监委在日常监督办案中发现多地存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资金发放不及时以及错发漏发等问题。该县纪委监委举一反三,由点及面,紧盯补贴资金申报、审核、公示、拨付等关键环节,在全县开展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专项监督检查,压实财政、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监管责任以及乡镇(街道)主体责任,护航补贴资金安全精准“落袋”。监督检查共发现相关问题线索7件,党纪政务处分3人,第一种形态处理6人。
此外,该县纪委监委把类案分析与警示教育等相结合,力促“惩治防”效果有机统一。如将近年来辖区内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例按类型、层级归类分析,编制类案教材,实现对警示教育对象的“精准滴灌”;组织与“案中人”层级接近、行业相同、岗位类似的党员干部开展庭审旁听等活动,确保抓到底、改到位、治到根。
“类案分析不仅加大‘促’的力度,也让‘改’的方向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象山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类案分析,推动突出问题分类整改,切实把监督、办案、整改、治理贯通起来,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让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
(象山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