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4 06:30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泰顺县大安乡纪委 陈雄雄 摄
大安当地的黏土,经拉坯、上釉、焙烧等工序,被制成花瓶等土陶器物;各色的米粉团,在手中捏、掐、刻、扮后,成为一桌“满汉全席”;戏曲人物等木偶造型,在烟花带动下,喷射五彩光焰凌空飞舞……
如今,在泰顺县大安乡,药发木偶戏、提线木偶、米塑、手工制陶等13项古老技艺被载入非遗名录,25名匠人被确定为非遗传承人。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非遗小镇,配套非遗展示馆、米塑体验馆、土陶传习所等休闲项目,实现了从“非遗传承”到“非遗体验”的转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旅游人气渐旺。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这些非遗传承人的绝活!
大安乡药发木偶国家级传承人周尔录
国家级非遗项目药发木偶燃放表演
泰顺药发木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烟花和木偶戏结合的产物,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大安乡竹篾市级传承人王尤原
传承人王尤原介绍各类竹篾作品功能
竹篾是用山上的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一般做生活用品、农业用具。2010年6月定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尤原为本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大安乡提线木偶县级传承人徐茂宝
部分提线木偶作品
泰顺木偶戏班至清末多达120多班,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均独具一格。泰顺提线木偶戏题材丰富,有传统剧、现代戏与儿童剧。演出风格多样,提线水平精湛,表演细腻逼真,勾、挑、提、拉,双手并用,吹、拉、弹、唱,一并俱佳。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与高腔。2007年,提线木偶戏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安乡米塑制作县级传承人张甜清
米塑作品《西游记》
米塑工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禳神、祭祀、庆寿、寺庙开光以及戏班演神戏等场合中不可或缺的摆设用品,人们常用蒸熟的米粉团调入各种颜色的色素,再经巧手捏制成人物花鸟等不同造型的工艺品。作为泰顺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门绝技,2009年,泰顺米塑列入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安乡草鞋编制县级传承人潘郑松
草鞋作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于都河畔集结,准备踏上长征路,而在每位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饱含苏区人民深情期盼的草鞋,期盼红军穿着草鞋打胜仗,早日凯旋。80多年过去了,草鞋已经越来越难见到。在大安乡大洋村,78岁的潘郑松一直坚持编草鞋长达63年。
大安乡手工制陶县级传承人杨宗尾
农家土陶用具三件套
手工制陶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宋代,兴于明清。清至民国境内制陶作坊20多处,主要分布于大安乡大丘坪、柳埠等村。尤其是大丘坪村,不仅有保存较完整的陶窑和大批古民居,还保留传统的土陶制作技艺。目前,该技艺在大安乡的代表性传承人是蔡桂兰、杨宗尾。
大安乡棕衣编制县级传承人缪在绿
悬挂于土墙的成品蓑衣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曾经古诗中穿着蓑衣钓鱼的场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但在老一辈,却家家户户都有这么一件蓑衣。大安乡79岁的老人缪在绿15岁就开始制作蓑衣,这个活工序繁杂,原料是棕树皮,要先用棕叶铁抓弄成棕绒,才能绞出棕绳来,用棕绳编出的蓑衣,风吹不进,雨淋不透。
(温州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