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纪检监察人·镜头】"没有围墙的非遗馆"

2021-06-06 06:30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6月12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的灿烂文明成为民族延绵的精神血脉。在“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保护和传承,充满了烟火味和生命力。

image001.jpg

(越城区稽山街道禹陵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 姚伟奇 摄)

  大禹祭典,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以后历时数千年,承传不绝。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图为2021年公祭大禹陵典礼。

image005.jpg

image003.jpg

(越城区纪委区监委驻区委政法委纪检监察组 李娜 摄)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说的便是绍兴黄酒。图为黄酒小镇工人正酿制黄酒。

image007.png

(北海街道越西社区监察联络站 沈月娥 摄)

  水乡社戏,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浙江农村和城镇一种以戏剧表演为核心的民俗活动,具有祭神和娱人相结合的特点,普遍流行于绍兴地区。绍兴的社戏大致分为年规戏、庙会戏、平安戏、偿愿戏等几种类型,其中以庙会戏为主。图为北海街道越西社区钟堰古戏台社戏演出现场。

微信图片_20210531161446_副本.jpg

(越城区纪委区监委驻区检察院纪检监察组 陈玉华 摄)

  乌篷船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陆游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袁枚诗《过剡溪水急不能上》也有“乌篷船小沙石横”的诗句。乌篷船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是于越先民历来崇尚黑色的明证。图为绍兴东湖风景区内游客乘坐乌篷船游览。

image011.jpg

image013.jpg

(越城区沥海街道纪工委监察办 陈格桑 摄)

  崧厦霉千张,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俗话说:“笃碗霉千张,味道赛吃肉。”霉千张具有独特的风味,是豆制品中的佳品,它以鲜洁、清香、素淡而闻名,是由数不清的布状豆腐叠垒而成,人们干脆称之为“千张”,这个既形象又直观的名称在宁绍地区流传至今。图为崧厦霉千张制艺现场。

image015.jpg

(越城区纪委区监委驻区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 徐彩彩 摄)

  骆氏化脓灸,2015年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地处水乡,气候寒湿,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病多风寒。因此,以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见长的“骆氏化脓灸”逐渐成为越医的一个重要支脉得以传承和发展。骆氏化脓灸是以艾灸直接灸,以灸养结合、灸必气至、疮必化脓拨毒为基本特征的一种传统疗法,始于越城区马山街道尚巷村骆氏第十二世世祖骆大宝,至今已传七代近二百年。图为骆氏化脓炙各种用艾。

image017.jpg

(灵芝街道凤林社区监察信息员 傅菊花 摄)

  绍兴纸扇制作技艺(小观扇),2015年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小观扇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大多选用竹秀细匀的竹子作骨,以纯桑皮纸为扇面,采用高山柿漆为制作的沾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黑纸扇为小观扇厂的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最为名贵,其外观古朴典雅,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点,素有“半把伞”之称。图为小观扇厂制作的黑纸扇。

  (绍兴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