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纪检监察人·手记】在古庙口村"耕耘"

2020-11-13 15:09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温州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林玺)

    立冬刚过,一个工作日上午,我正在赶写一个材料。

  “林书记,今年我种的莲藕收成不错,今天来市里办事,捎点给您尝尝。” 古庙口村村民陈老伯带了一包晒干的莲藕片敲了进来。“阿伯,心意我领了,东西您带回去。”“别客气,我也不是白给的,村里要我到您这要些清廉文化书籍、宣传册带回去放文化礼堂。我们以莲换廉!”陈伯一番话引起办公室同事哄笑。“那就更不能收了,不然‘廉’不成了。” 最终,我们好说歹说让他收回东西,理了几套清廉文化丛书一起带回去。

  从莲花盛开到落花结果,我结束驻村挂职已经半年了。从市纪委市监委机关下派到永嘉县沙头镇古庙口村担任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的两年半时间,我改变了不少:外在形象上穿卫衣布鞋、讲方言俚语,嗓门变大语速变快等等;内在上学会了三个“真”字。

  耐下性子,以真学促真懂

  “文化礼堂的外观要古风古韵”“建设过程融入党建和清廉文化”……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围坐在村委会办公室,商议文化礼堂建设的具体工作,很快对工程事宜拍了板。然而,我牵头的这项工程启动之初并不顺利。

  乡村振兴,组织先行。组织振兴,清廉为基。2017年11月,一下村里,我干劲十足,满心想利用自己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经验,在清廉村居建设上大显身手。正巧,按照县政府要求,古庙口村的一处公共场所要改建成文化礼堂,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这是为村民办实事,我参与!我还可以结合清廉村居建设,打造一个清廉文化阵地。”在村“两委”会议上,我主动请战。现实却给我浇了一盆冷水。一部分年纪大的村民已经习惯老场所聚会的功能,不愿意改变,还有一部分村民对资金来源、具体使用心存疑虑。没有取得村民的共识,这个工程推进不了。

  我既发愁也有点泄气,看到任务时间表又增添了焦躁。“挂职要接地气,走到田间地头、群众家里,还要甘当小学生,向群众学习。”想到临行前领导的叮嘱,我醍醐灌顶,依言行动。一边耐心做思想工作,遇到村民们避而不见,我就专挑“饭点”找他们唠嗑,一户户地走访,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一边虚心跟村干部、村民探讨请教具体建设工作。在走访谈心取得初步共识后,我主持召开了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参与的专题会议,就有了开头大家热烈讨论的一幕。会后,我制作了一幅资金使用明细表,贴在公开栏里,接受村民监督。

  经过了3个月施工,原来破败陈旧的建筑翻新成了具备阅览、电教、休闲的多功能场所,外围还建了小型清廉景观带。我也以此为准契机,按照“规范、公开”要求,与村干部一道对组织生活、三资管理等制度进行梳理汇总,确立了一套清晰明了的规章制度,建立“干部清白、群众明白”的沟通机制,加大村务公开,推动“清廉村居”建设。

  “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让老百姓听你、信你、服你。”这是我收获的第一条经验,也是挂职期间的最管用的工作“秘笈”。

       俯下身子,以真干显真章

  宣传文件、访贫问苦、协调统计、建房批地、农害防治、经费申请、环境治理、抗台救灾、森林防火……村镇干部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千头万绪,我也不能例外,积极参与涉村中心工作的推进和村务决策中。

  最操心的事是抗台。每每台风季节来临,整个镇、村都如临大敌。抗台前的转移工作最费口舌,古庙口的村民大多是船老大出身、非常自信,“我们见过的台风比你见过的雨都多,放心啦,真的厉害起来我们会走的,现在还没得很那……”,好说歹说把人给劝出来了,还要加强巡逻防止他们又跑回去。

  2019年台风“利奇马”来袭,我们晚上十点多劝离了一户住在棚户的村民,半夜一点多,棚户被掀翻,无人员伤亡;第二天洪峰过境,淹没了村里高达七米的大树,小村落成了孤岛、树木成了水草,村里的老人说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的场景。每次台风过境,路面上到处是上游冲下来的垃圾,更会积起一尺多倒灌的淤泥,清理、重建、统计受灾情况、申请补助……我才知道,原来台风过境后的“抗台”工作,也不轻松。

        放下架子,以真心换真情

  下派挂职干部的一大优势,就是争取政策支持。为了助推村庄发展的项目、提高村民生活的福利,我奔走各个单位,留意各项利好政策,帮村民诉求“传句话”、为项目落地“搭把手”。

  村里唯一一条连通外界的桥梁开裂,市纪委、永嘉县纪委和永嘉县交通局协调,把危桥修葺成了崭新的“楠湖清风”桥;全村临水,落差6-8米,曾经发生人、车落水的事件,永嘉县水务集团出资,给全村所有靠水的地方装上的青石护栏;村里环境优美,欣赏江景的落脚地却很分散,永嘉体校出资,修建了沿江步道,学生训练、游人垂钓、村民散步,各得其乐;市公用集团和县住建局协调支持了几十颗大树,移栽在江边的滩地上,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和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市冬泳协会出资加上村民们自发筹资,在“楠湖清风”桥边修起了牌坊、在全村水边装上夜景灯,我们村在夜里成为十里八乡最靓的“仔”;牌坊匾额上“楠湖佳境”四个字就是村民们自豪感的真实写照。各方“化缘”,化来的不止是资金和物资,更是这些单位、这些人与村里长长久久的缘分。

  村里的人直爽,下派挂职给村里搞建设是我的本职工作,他们却觉得我是来村里帮忙的,待我很是热情。抗台的时候在村里巡逻,有人给我塞几个刚做好的实心包,有人给我捎几根刚出锅的玉米棒;抗疫的时候在卡点值守,村民路过会顺手“投喂”,花生、番薯、橘子、麦饼、青团……家里有啥给我捎点啥。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在古庙口村的两年半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不时收到村民发来的村庄照片,看着越来越美的乡村,我在欣喜中更加深刻地体悟:耕耘是件快乐的事。我们何其有幸,身逢伟大时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惟有耕耘才有收获。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