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镜头·手记 > 手记

【纪检监察人·手记】"小额工匠"铺就村级工程"新廉路"

2025-02-08 12:00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浙江省纪委省监察网站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纪委书记、监察办主任 周建福

  “像这样的道路硬化,按照以往的工程招标流程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多月,费用要35左右。现在镇里实施了小额工匠工程,项目推进快、质量好不说,费用也节省近30%走进澧浦镇澧浦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勇指着村口一条即将完工的道路说这条道路从招标到完成修建,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天,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政策优势很明显。

  看到村书记满意的笑容,我不禁回想起这几年来许多村干部向我埋怨村级工程“老大难”问题的画面:“村里一个小项目总共没多少钱,还得招投标,各种程序走下来,真正花费在工程建设上的费用大打折扣。”“村里的项目数额小,导致有资质的单位中标后不愿意做,最后还是分包给本地的施工队。”“村里的一些工程做起来其实很简单,但是现在流程复杂,导致整个项目完成的周期较长。”

  村干部们反映的这些情况,让我陷入了沉思。近年来,为公开、公平、公正实施工程项目,招投标、审计等程序越来越完善,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费用也“水涨船高”,一个工程实施下来,各种额外费用占到了30%以上。就拿30万元的村级工程来说,真正用到工程上的资金只有20万元左右。

  带着思考,我召集镇招标办的同志做了调研,发现村级工程普遍存在成本高、管理乱、周期长、转包多、质量差、报账难、质保弱等七类“老大难”问题。面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逐一研判分析,推动镇里制定了《澧浦镇限额以下小额工程工匠管理细则》,即项目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不含)以下的小额工程,直接发包给个体工匠,旨在规避常规招投标中因违法转包、分包带来的廉政风险和成本虚高等问题。

  制度有了,监管的载体也要跟上。我们结合澧浦镇村级工程“全周期”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小额工匠”项目实施各环节清晰可控、流程可溯,项目用户端操作简单、节约时间,实现了村级“小额工匠”工程管理从不规范到标准化、从“财务结果公开”到“全周期公开”的转变。

  “我们都是本地人,对各个村子的情况都比较了解,给熟人做事,容不得有多余的‘小动作’,项目做成后村民的评价关系到我们的信誉,因此我们会更认真对待。此外,有了线上平台,我们工匠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很好保障,整个项目做下来效率很高,我们也很快拿到了工程款,真是一举两得,各方共赢。”中标此次澧浦村路面硬化项目的工匠朱华胜切身感受到了“小额工匠”工程制度的优势。

  “小额工匠”是乡村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保证工匠入库的公平性和优质性,我们推动镇里设立了“小额工匠名录库”,报名的“小额工匠”须通过自主学习模式及相关培训考试,并符合“三有两无”标准,即有工商登记、有施工工具、有安全保险、无违法记录、无不良征信,才能入库。

  在镇纪委监察办的牵头努力下,“小额工匠”工程公开公平地实施有了制度的框架。但新的问题来了,比如,“小额工匠”投标报价下浮超过起始下浮率50%时,又该怎么办?针对问题,我咨询了招标方面的专家,专家给出的方案是:出现上述情况,则自动进入磋商定标方式,由报名入围工匠简易说明施工方案和低价理由,再由专家组审核定标。最终我们创新实行了“明标抽签+低价磋商”的定标方式。

  群众利益无小事,“小工程”连着“大民生”。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小额工匠”工程创新管理为契机,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质效,确保村级有限的集体资金用在“刀口”上,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