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萧山汪辉祖:清白临财 徳义相传

2016-07-20 15:30 浙江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汪辉祖

  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大义村人。他早年举业不顺,二十余岁即入幕府。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得中进士,五十二年(1787)为宁远知县,五十六年(1791)为道州知州。致仕后,退养在萧山苏家潭,终年78岁。

  汪辉祖是清代政学两界的名幕良吏,善断疑案,名闻全国;后为州县官五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廉吏;他又勤于治学,尤邃于史,是一位著述宏富的学者,著作有《元史本证》《史姓韵编》《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等。汪辉祖集名幕、循吏、学者等多种身份角色于一体,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双节堂庸训》

  汪辉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靠借贷聊以度日。生活的艰辛,使汪辉祖过早地涉足“人间事”,对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与人之间的真伪虚实深有体会。晚年为教育子孙,撰写了《双节堂庸训》。

  该家训共分为述先、律己、治家、应世、蕃后、述师述友六卷,计219条。卷一《述先》,记载汪氏家世与祖父母、父母的生平事迹;卷二《律己》,专讲律己修身之道;卷三《治家》,主要讲家庭管理之道;卷四《应世》,主要是教育后代如何处世做人;卷五《蕃后》,专门阐述教子之道;卷六《述师述友》,记载师友事迹。

  《双节堂庸训》除了从传统文献、儒家经典著作等“圣贤书”中寻求为人处事的依据外,更多的是来自“人间事”的体会和感受,饱含了汪辉祖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谈及家训书名时,汪辉祖说:“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这自然是谦称之语,“庸训”不庸,反倒包含许多高明之见,如“人生自少至壮,罕有全履泰境者。惟耐的挫磨方成豪杰”“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等等,颇具哲理,启人深思。

   

《双节堂庸训》目录

 

  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摘编

  教子为先

济美不易

  世济其美,昔贤所荣,不特名公钜卿也。业儒、力田之家,世世清白,相承亦复不易。数传十百人中,有一不肖子,即为门第之辱。固由积之不厚,亦因教之不先故。欲后嗣贤达,非教不可。——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蕃后》

   【译文】

  世世代代都能继承先人的业绩,这是从前的贤良之士所引以为荣的,并不仅仅只是有名望的公卿是这样。从事于儒学和农业生产的人家,世世代代都很清白,这样沿袭继承下来,也是不容易的。一连数代的几十、上百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不肖子,就会成为全家的耻辱。这固然是由于德行积蓄得不够,也是因为没有把教育后代放在首要地位的缘故。所以,想要后代贤良通达,非进行教育不可。

势力不可恃

  恃势逞力,必有过分之事,损福取祸,万万不可。有太阳时,须算到阴云霖雨;有水时,须算到河流浅涸,自不敢恣所欲为。——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应世》

   【译文】

  依凭权势,炫耀强力,就一定会做出过分的事,减损福气,自取祸端,这万万不可。有太阳的时候,就应该预计到阴天下雨;在有水的时候,就应该预计到河流变浅甚至干涸,这样就自然不敢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了。

【漫画】汪辉祖在写作

 

  节制用度

宜令知物力艰难

  巨室子弟,挥霍任意,总因不知物力艰难之故。当有知识时,即宜教以福之应惜。一衣一食为之讲解来历,令知来处不易。庶物理、人情,渐渐明白。以之治家,则用度有准;以之临民,则调剂有方;以之经国,则知明而处当。——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蕃后》

   【译文】

  那些豪门大户的子弟,任意挥霍钱财,都是因为不知道物产的得来十分艰难。当孩子有了智慧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要珍惜幸福。为他们讲解一件衣、一粒食的来历,让他们知道来之不易。这样才能让他们对事物的常理、人之常情渐渐地认识明白。用这种方法来治家,用度就会有标准;用这种方法来管辖百姓,物资调度就会合理;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就会见解明智、处理得当。

谨财用出入

  不惟寒素之家用财以节,幸处丰泰,尤当准入量出。一日多费十钱,百日即多费千钱,“不节若则嗟若”。富家儿一败涂地,皆由不知节用而起。——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治家》

  【译文】

  不仅仅是那些家境贫寒的人家在使用钱财的时候要节约,即使是有幸处于家资丰厚的人家,也尤其应当依照收入的多少来控制支出情况。如果一天多浪费十钱,一百天就多浪费了一千钱,“不能节制,就会嗟叹后悔”。那些富家儿一败涂地,都是因为不知道节约用度而起。

【漫画】汪辉祖在读书

  

  诗书传家

宜储书籍

  “遗金满籯,不如一经”,古人所以称书为良田也。为父兄者,早为储蓄,俾知开卷有益之故。或谓书非急需,急而求售,必亏原直。呜呼!是薄待子孙之说也。子孙至于售书,不才极矣。以购书之资置产,终归罄荡。若其才者,则读家藏书籍,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又岂必以资产为凭藉哉!——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治家》

   【译文】

  “遗留给子孙黄金满筐,还不如留给他们一部经书”,这就是古人称书为良田的原因。作为父兄的人,应该早早储蓄书籍,使子弟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有人说:“那些不是急需的书,在家里急需钱用的时候拿出去卖,一定会亏,少于原来的价值。”唉!这是薄待子孙的说法啊!子孙如果到了要卖书的地步,那是无能到了极点了。用买书的钱去置办产业,终归会全部丧失掉。如果是那些有才能的后代,就会去读家藏的书籍,用得多效果就大,用得少效果就小,又哪里一定要用资产作家业的凭借呢!

读书以有用为贵

  所贵于读书者,期应世经务也。有等嗜古之士,于世务一无分晓。高谈往古,务为淹雅①。不但任之以事,一无所济;至父母号寒,妻子啼饥,亦不一顾。不知通人云者,以通解情理,可以引经制事。季康子②问从政,子曰:“赐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达即通之谓也。不则迂阔而无当于经济,诵《诗三百》④虽多,亦奚以为?——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蕃后》

   【注释】

  ①淹雅:犹渊博。

  ②季康子:即公孙肥,春秋鲁国大夫。

  ③赐:即子贡。春秋时卫国人,端木氏,名赐。孔子弟子。

  ④《诗三百》:《诗经》的代称。

   【译文】

  读书贵在能适应社会干一番事业。有一些喜好古代的人,对于时务一点也不知道。大谈古代,致力于渊博高雅。不但把事情交他做,没有一件能成功的,而且父母因寒而哭,妻子儿女因饿而啼,也一点不顾及。这种学识渊博的人,不知道理解人情事理,不知道可以引用经典之籍来做事情。季康子公孙肥问孔子弟子中谁可以从政,孔子说:“子贡通达,在从政方面又有什么难的呢?”“达”就是说通达世务事理。不通达世务,就只会高谈阔论而对国家的治理毫无益处,诵读《诗经》尽管很多,又能做什么呢?

 

  清白临财

勿贪不义之利

  所贵乎有财者,以能为所当为,可得体面也。若义非当,取必越分。此等近利之徒,不过炫裘马饰妻妾,当为之事必不能为。即为父母营养葬,为子孙求田宅,庸人羡之,达人鄙之。不体面又孰甚焉?何如安贫守分,人人敬礼者之为有体面乎?——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治家》

   【译文】

  拥有财物,以能够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为贵,这样才可以获得体面。如果不符合道义,获取钱财就一定会超越本分。像这样一些贪图利益的人,只不过是炫耀自己的衣裘车马,打扮自己的妻妾,应当做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去做。即使是为父母亲养老送终,为子孙买田地、营宅第,也只有庸俗的人才会去羡慕他,而通达事理的人是看不起他的。那么他的不体面又是多么地加重了啊!哪里比得上那些安于贫困、坚守本分,而人人都敬爱、都礼貌地去对待的那些人有体面呢?

临财须清白

  财利交关,最足见人真品。显占-分便宜,阴被一分轻薄。故虽至亲、密友,簿记必须清白。——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蕃后》

   【译文】

  在与钱财利益相关的时候,最足以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质。在明处占一分便宜,就会在暗中被轻视一分。所以即使是最亲的亲戚、最亲密的朋友,钱财簿上的记录也必须清清白白。

 

  重视诚信

信不可失

  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吾无他长,惟不敢作诳语。古云:“言语虚花,到老终无结果。”如之何弗惧。——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应世》

   【译文】

  身处于世上,没有比信义更重要的了。失信的事情是不可以沿袭取用的,在一件事情上失去了信用,就没有哪一件事情不让人怀疑。我没有其他的长处,只是不敢说欺诳的话。古语云:“言语虚浮花哨,到老了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哪里能够不畏惧呢!

勿欺

  天下无肯受欺之人,亦无被欺而不知人。智者,当境即知;愚者,事后亦知。知有迟早,而终无不知。既已知之,必不甘再受之。至于人皆不肯受其欺,而欺亦无所复用;无所复用,其欺则一步不可行矣。故应世之方,以勿欺为要。——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应世》

   【译文】

  天下没有肯受欺骗的人,也没有被人欺骗了还不知道的人。那些明智的人,当时就知道了;而那些愚钝的人,事后也会知道。知道的时间有迟早,但最终没有不知道。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受了骗,就一定不甘心再受骗。如果到了所有的人都不肯再受他的欺骗的时候,他的欺骗也就没有地方再用了;没有地方再用,他的欺骗也就一次都行不通了。所以人处于世上,要以不欺骗别人为首要。

湘湖荷花(位于汪辉祖故里杭州市萧山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