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07:42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启蒙仪式
“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启蒙描红”……日前,一场开智明礼的启蒙仪式,在距离绍兴市柯桥城区40多公里处的稽东镇冢斜村余氏宗祠内举行。孩子们身着汉服,认真聆听冢斜先贤的家风故事,感受冢斜“十二德”的家风文化。
冢斜村古牌楼
千年古村冢斜,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浓厚,2010年12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内的余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有着260年的历史,里面供奉着始祖余子陵、兵部尚书余煌、河南布政史余炳焘等冢斜余氏历代祖先,为古村冢斜的古建筑地标。其背后凝结的冢斜余氏忠厚孝道、积善泽后等精神风范,在生生不息的代际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冢斜“十二德”为内核的谆谆家训,散发出永久魅力,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冢斜家训辑录
耕读传家 光宗耀祖 淑德懿行 敬承先业 崇尚儒德
乐善好施 扶危救困 雍容大度 致意诗书 治家尽力
人品朴实 谦虚谨慎 不畏豪强 不欺贫弱 忠厚有道
恪遵父训 孝友克敦 操守厚道 秉承祖训 周慎恪恭
光前裕后 忠厚传家 敬重兄长 待接恭敬 待人敦厚
解纷排难 抑如己事 相互敬重 处事豪爽 严以律己
冢斜“十二德”
徐夫人 节孝两全 佩玉公 节俭济贫
平吉公 恭敬谦让 仲贞公 博识育人
茂阳公 乐善好施 会川公 忠厚孝道
炳焘公 爱民护国 笏堂公 言传身教
景斋公 公正廉洁 泰美公 平易近人
席珍公 凛气慑贼 元瑞公 积善泽后
冢斜余氏家族渊源
据唐朝国子监博士余钦给唐肃宗的《奏章》、宋代范仲淹《余氏族谱序》以及《冢斜余氏宗谱》记载,余氏系大禹后裔,大禹生三子,长子叫做启,继承父姓“姒”;二子称况,赐姓为顾氏;三子为罕,赐姓为余氏。“则自罕而下,千流万派,宁知天壤,间可以亿兆记耶,然则孰宗之为是也。”这段文字说明,冢斜余氏为大禹第三子所生,嫡系为大禹后裔。
冢斜余氏自本支37世“由余”公,因帮秦穆公出谋划策统一中国有望,秦封昌国,本支余氏居山东泗州下邳。历经地域变迁,至本支96世余子陵,为守禹妃墓于明建文3年(公元1401年),迁至会稽县二十七都冢斜村,遂为冢斜始迁祖。经过600多年的不断繁衍,现已达22世。
余氏祠堂
冢斜余氏家风典范
冢斜自古以来明德传家,故而名人荟萃、人才辈出。 冢斜余氏先祖大禹、本支37世始祖由余、本支69世唐朝国子监博士余钦、本支101世明朝天启年间乙丑科状元余煌、本支108世河南布政司余炳焘、本支112世北平市市长余晋龢,还有许多官宦、乡贤等等,都是冢斜古村人文历史的精英。
冢斜余氏宗谱
余煌(1588—1646),字武贞,罕之第101世孙。自幼有大志,好学,博览群书。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明朝末期被拜为兵部尚书。清顺治三年六月,清军过钱塘江,他打开城门让军民逃难,自己投河殉国而死。他为人操行坚正,耿直不阿,一生爱国、爱民、爱家乡,受人景仰。
余茂阳,罕之第103世孙。青年时代,恰逢明末年代,天下动荡,因此一生隐居山林。他怜悯行人的劳累,建造了永济亭,并且划出专门的产业,请来僧人烹茶,向行人提供茶水。他乐善好施,每当风雪交作的时候,往往登上高楼眺望,看见有烟火不冒的人家,立即给予帮助。他生活节约简朴,却不吝啬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开销,重视兴办教育,聘请老师,开办私塾,教育子弟。他的事迹被当地乡亲长期称赞。
余炳焘(1791-1857),字吟香,罕之第108世孙,道光元年举人,官至河南布政使。他文武双全,胆略俱佳,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建功卓著。自咸丰三年以后,余炳焘在渭南县任上平定了县内“刀客”之乱;在怀庆指挥了“怀庆保卫战”;他平息了禹密联庄会之变;在平捻作战中“围魏救赵”解亳州围。余炳焘是清朝能臣、廉臣、功臣、忠臣,为捍卫清朝政权做出了杰出贡献。
余氏代表人物像
源清流洁、秉承祖训,扮靓了冢斜古村的“清廉村居”建设
冢斜村史陈列馆
祖功宗德薪火相传,古老的村落也迸发出新的魅力。
冢斜村史陈列馆
为进一步弘扬传承冢斜古村家风文化,柯桥区充分挖掘冢斜古村落的历史人文资源,特建立冢斜村史陈列馆,保护和传承冢斜古村淑德懿行、崇尚儒德的家风家训文化。该纪念馆从禹越宝地、明德传家、余氏先贤、冢斜风物、勤以致富、红色记忆、冢斜乡贤等方面介绍了冢斜古村的历史文化,并巧妙的将清廉村居建设、基层治理成果等内容融入其中,成为柯桥区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接受廉洁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绍兴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