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秀才治贪传佳话

2021-02-26 07:00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龙泉市道太乡锦安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自太伯第72代孙良二公从洪武初年开村,至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勤耕苦读、不贪不盗、尽孝重义……”在漫长的岁月里,锦安人在清代秀才吴光理的倡导下,形成了一系列家规家训,并一直延续至今。

锦安村航拍图.jpg

  锦安村鸟瞰图

  悠悠古村虽地处深山僻壤,但村坊邻里口口传颂着太伯三让天下的故事:太伯是周太王之长子,本是当仁不让的继位人。他看到父亲特别喜欢三弟季历,且有意传位于他,而三弟本人也确实贤能。为了国家稳定和天下百姓平安,太伯主动带着二弟假借采药之名,远走荆蛮。荆蛮百姓受其义举感动,纷纷投靠跟随,吴国自始。

  太伯顾全大局的义举,也深深地感动着世世代代的锦安人。锦安人常说,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克服自己的贪欲,而祖先太伯恰恰做到了这点。因而,锦安人常以太伯为豪,传承这些朴实的美德和世代延续的村风已潜移默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吴氏宗祠.jpg

  吴氏宗祠

  在锦安村中央有一座当地人称之为“白粉墙”的清代古宅,为光理秀才的故居。整座宅院白墙黑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大门砖上刻的“滋桂培兰”四个隽秀雅致的大字,更是彰显了主人的修养与品位。

  相传,光理秀才为人正直公道、品德高尚,常以自己的文化知识教化村民。每逢春节,义务为家家户户写春联,平时代写书信及其它文书,亦是分文不收。最为重要的是,光理秀才经过梳理、归纳总结出了“勤耕苦读,不贪不盗,尽孝重义,勤俭持家,和睦邻里,行善积德……”等一整套锦安吴氏家规家训。现在看来,这些家规家训对于良好村风的形成意义深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吴光理故居.jpg

  吴光理故居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时至今日,在锦安村仍然流传着光理秀才倡导、整饬家规家训留下的“祠堂钱、贪不得”的故事。

       说是在古时候,村里留有部分农田作为“祠堂田”,由村民轮流耕种,粮食收入交由村里作为事务开支有一年,一户人家隐瞒了“祠堂田”的产量,将部分粮食私留给了自己。事发之后,光理秀才召集村众商议决定,这户人家退还隐瞒部分粮食外,再罚相同数量的粮食充公。“祠堂田”代表公众财产,此次处罚也使村众深受教育,“祠堂钱、贪不得”被作为一条规矩载入家规家训,从此再无人敢打“祠堂钱”的主意。

红军挺进师指挥部旧址.jpg

  红军挺进师指挥部旧址

  好家风带动好村风。一直以来,锦安人牢记家规家训,崇尚文明、心怀感恩、爱国奉公,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上,始终以国家为重、集体为先。在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都有锦安的优秀儿女英勇献身。即使是粮食最困难的年代,锦安村始终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公粮任务。1958年县里的重点钢铁厂坐落在锦安村,锦安人把所有粮食都贡献给了钢铁厂;1960年,国家战备需要,下达锦安村500立方米铁路枕木的指标,锦安人硬是用肩背枕木步行50多里路按时完成任务。

    如今,锦安正沐浴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中。同时,利用丽水市级非遗保护项目“锦安花鼓”在本村及周边乡村演出的机会,将吴氏家训家规进行传播,不断发扬光大正能量。(吴向东 陈华 何小珍)

 (丽水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