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4 06:22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曾任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
朱德元帅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始终保持优良的革命作风,同时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德委员长曾先后四次到访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视察茶叶生产和茶农生活,指导茶村发展规划,对外桐坞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开国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朱德元帅在纪律作风、家风品德方面都给外桐坞村树立了榜样。
为了纪念朱德委员长的四次到访,西湖区就在当年朱德元帅视察外桐坞时居住过的老屋里建立了朱德纪念室,依托画外桐坞景区的自然人文资源,对朱德元帅的纪律作风、家风品德和中纪委风云政绩等内容进行了多维展示,这里也成了“清风之旅·家风文化专线”的教育点。
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朱德纪念室
教育篇——下到基层,从头学起
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是抗战干部,在作战中因腿部中弹致残,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队列科长。建国前夕,朱德在百忙中见到了朱琦和儿媳,问:“土改工作结束后,你们有什么打算?”朱琦表示想去铁路上工作。朱德说:“你们在部队干了多年,对部队工作比较熟悉,到地方就不同了,一切都是生疏的。到了地方一定要下到基层去,从头学起。”
于是,团级干部朱琦到石家庄铁路局当了工人,拜工人为师,先当铁路练习生学技术,然后当火车司炉,三年后当火车副司机、司机。后来朱琦调到天津铁路局,虽然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仍经常驾驶机车。有一天,他回家说,我见到爹爹了,朱琦的夫人问:“在哪里?”朱琦高兴地说:“在我开的火车上。”为支援解放战争和生产建设,他在铁路线上来回奔跑,一干就是五年,谁会想到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儿子朱琦呢。
朱德纪念室一层展陈的朱德家风故事
律己篇——三不准原则,不搞特殊化
朱德给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
朱德常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干部子女往往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朱德对家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是严格,朱德住进中南海20多年,除了必要的出访所用的两套好一点的服装外,其他的衣服都有补丁。
朱德对家里的所有孩子无一例外,一律不准坐自己的汽车上学或外出。对孙子是这样,对子女也是这样。女儿有时回学校太晚了,或身体不好非需用车不可时,朱德也一再叮咛秘书照付汽油费。这是为什么?他说:“第一,汽车是组织上因为工作需要为我准备的,你们无权坐;第二,现在一般家庭还没有小汽车,你们常坐,就会觉得比别人特殊。特殊化可是要不得的。”在朱德看来,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那就是变质的开端。
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朱德始终重视家庭教育,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他曾对子孙们说:“如果一个革命的家庭连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么能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呢?”朱德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来对待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他虽然整天专注于党和国家的大事,但从来不放松对子孙们的教育,时刻关心着他们的成长。1975年3月6日,朱德写下了“革命到底”四个大字,康克清说:“这四个大字,既是对他自己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全家的期望。”
纪念室展陈的当地村民对优良纪律作风和良好家风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鲜活例证。
培养篇——严慈相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
朱德特别重视对儿孙的培养。他常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接班人。”
朱德对后代的教育是严慈相济的。他对孙子们十分爱护,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更关心他们的成长。他对孙子们说:“应尽到我们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旧社会里。人们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干一番大事业。他们所说的事业,就是升官发财。我也希望你们做大事业,但这个大事业是为人民服务。你们说,这个事业还不大吗?”
1974年,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了,几个孙子都在外地工作。组织上为了使朱德身边有家人照顾,特地把他的孙子从外地调到北京。朱德却耐心地劝导孙子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组织上对我有很好的照顾。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是回哪里去吧。”并且拒绝了孙子想在北京与家人过完年再走的请求,在朱德的说服下,他的孙子离开北京,回到了原来的岗位继续工作。
直到1976年7月2日,他病情垂危的时刻,孙子们去医院看望他,他老人家慈祥的脸上露出了亲切的笑容,还无限深情地说:“要做无产阶级……”孙子们看他说话非常吃力,就噙着泪点点头,表示已完全领悟了老人家的教导,让他放心。
纪念室展陈的朱德生平历史和革命生涯
学习篇——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朱德总是告诫儿孙们要努力学习,而他自己就是一位学习模范。他为革命而学、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学的精神,尽人皆知,一直为人传诵。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无论战斗多么频繁,工作多么忙碌,他都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常常是白天行军、作战,晚上点起油灯学到深夜。像《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以及《论持久战》等书,他不知读过多少遍。
星期天和节假日,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欢乐的日子。而在朱德家里,节假日还有另一种新义,那就是“学习日”。多少年来,在通常情况下,朱德家里都坚持这个“学习日”。朱德对儿孙们说:“平时,你们都各有各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凑到一起来很不容易,要利用这个机会交流学习体会。”只要他老人家在家,都亲自主持学习,从不间断。
今天,在有关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他当年读过的书,每一本都是教育后代的宝贵教材。1940年7月1日,他在延安在职干部学习周年总结大会上说:“前方后方很多战士都说我是一个模范学生,老实讲,咱算不上。因为我小时候读过一些‘诗云’‘子曰’,其中有很多要不得的东西,要重新学起,一面学新的,一面丢旧的。我只知道一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
朱德纪念室正堂
勤俭篇——忆苦思甜,不忘过去
朱德的饭食非常简单。革命胜利后,每顿饭都是一小碗米饭、一盘素菜、一盘有几片肉的荤菜、一小碗汤。他对炊事员说:“在旧社会,我们这些人都是吃野菜、红薯、南瓜长大的,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记过去啊!”他再三叮咛,一定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供应标准。
抗战时期,朱德就和康大姐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隔几天就要挖回一些野菜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住进了北京城,两位老人还是保持着这种习惯,似乎吃野菜成了他们的一种特殊嗜好。朱德到了晚年,弯腰虽然不那么灵便了,但他有时还是带着孙子们去挖野菜。他用手杖指点着,告诉他们哪些是可以吃的野菜。挖野菜时,他时常念叨着:“野菜是当年的救命菜、革命菜呀!常吃它,忘不了过去。”
1963年12月26日,朱德给朱敏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三个“勤俭”体现了朱德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儿女们的要求。勤俭持家表现为勤俭生产、厉行节约、有计划地安排家务开支三方面。朱德以身作则,在孙辈们很小的时候,就带领他们一起耕耘劳作,把镢头、铁锹、锄头等工具发到每个人的手上,手把手地教他们垦土、种菜,教育孩子们体验劳动,教育他们要自食其力,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朱德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孙子们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同意,并一一记账,制定一个开支表,每月伙食费、水电费、书报费、衣物费、杂支等项目非常细致清楚,朱德还要亲自检查这些开支。
纪念室二楼展陈的外桐坞村当时生产大队的生活用具
作风篇——无产阶级的所有,都是国家的
“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这是朱德教育子孙的又一句名言。在去世前不久,他曾对子孙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的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在病危时,他嘱咐康克清,把他们实行工资制以来的全部存款,全部上缴党组织,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分文。他逝世后,康克清遵照他的遗愿,把两万多元的存款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朱德留给子孙后代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的女儿朱敏说:“在他老人家看来,无产阶级根本不存在继承遗产的问题。如果说有什么是可以继承的话,那就是革命传统、革命情怀、革命意志和革命真理。”
朱德把一生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虽然没有给儿女留下分文,但却留下了比金钱贵重千万倍的财富,那就是他的革命精神、革命家风。
(杭州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