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文公德行育后人 紫阳家训代代传

2021-08-16 06:30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文林村,位于衢州北部,地处铜山溪东岸丘陵,古樟郁郁葱葱,老屋林立斑驳。这里,约七成村民姓朱,他们都是南宋理学家朱文公朱熹的后裔。

  村里现存完好的文林朱氏家谱《紫阳宗卷》,宗谱内容还包括世系图、世系表、家规、朱家重要人物影像、墓葬图等。记载了文林朱氏十五世祖,也就是朱熹的六世孙朱伯和自兰溪官井头迁至文林,迄今已有650年的历史了。

文林朱氏宗谱.jpg

文林朱氏宗谱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他为官贞正廉明、清勤俭慎,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诸如举荒政、薄赋税、建书院、兴学校、正官风、惩贪暴、清田亩、正经界、立杜仓、疏民困、修水利、重农桑、举文教、育人才、树正气,无一不是利民的举措。淳熙八年(1181年),衢州连年遭受水旱灾害,民不聊生。朱熹连上奏疏,写有《乞将衢州义仓米粜济状》《奏衢州守臣李峄不留意荒政状》等奏章,上报朝廷,伸张正义,为民请命,赈济灾民。同时又弹劾了隐瞒灾情,谎报政绩,横征赋税的衢州守宦李峄和江山县令王执中等人。

紫阳先生(朱熹别名).jpg

紫阳先生(朱熹别名)

  黛瓦白墙,意蕴悠远。据《紫阳宗卷》记载,原朱氏紫阳祠堂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祠堂光绪九年始建正寝,十八年继建中堂,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初旬兴工又建前堂并门楼,七月告竣。文林朱氏宗祠色调古朴、端庄典雅,正门悬挂有大红漆牌匾,走进祠堂,房梁上悬挂着数十块牌匾均是朱熹的言论,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理学的核心精神,祠堂内还建有朱熹塑像。

文林村朱氏宗祠.jpg

文林村朱氏宗祠

  家训润物无声,家规蔚然成习。朱氏家训家规一方面教化族人,为官要“政宽以调民”,为人要“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以及把“忠”作为“修身之要”,“忠在报国”“忠在恤民”;另一方面涵养精神,形成朱氏家族的精神与灵魂,连结家族成员的精神纽带,这也是朱氏家训最主要的作用。

文林朱氏祠堂前的朱熹雕像.jpg

文林朱氏祠堂前的朱熹雕像

  近年来,文林村以乡村振兴建设为契机,积极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文化,通过打造乡村振兴讲堂、文化礼堂等,展现朱氏祠堂新功能,讲堂内设置了“村史廊”、“民风廊”和“孝悌榜”、“寿星榜”,并开设《朱熹与衢州》《紫阳家训与家风传承》等特色课程,将朱氏的历史记忆与良风美俗呈现大众,以此唤起村民共同的情感归属和崇德向善的价值认同,让这座老祠堂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阵地,成为宣扬好家训好家风的实践基地,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彰显朱氏文化底蕴。

文林村内朱氏家训文化墙.jpg

文林村内朱氏家训文化墙

  如今,村庄变美了,环境变好了,文林村朱氏后裔不忘祖先遗训,秉持党建为魂、祠堂为根、服务为本的理念,依托朱氏优良家风家训,大力弘扬其廉孝文化与爱国情怀,凝聚家风文化的向心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和谐村风的沐浴下,文林村先后获得了市级卫生村、市级示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区级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衢州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