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浙江省监察委员会

高湖余氏:为学须先立志 勤廉方以立身

2021-08-09 07:17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茭白芦苇冲天,刺菱莲藕成片,野鸭鸳鸯拜堂,乌醴鲤鱼开会。”诸暨的高湖畈,物产丰饶,是附近村庄的天然粮仓。在湖畈周边,有一个村落以湖为名,那便是浣东街道高湖村。

规划中的高湖蓄滞湖区鸟瞰图

  高湖村民多姓余,相传余氏先祖觅得这湖山灵秀之地后,在此安家落户,世代繁衍。“勤俭循理 廉能明洁”,在美好家风的熏陶和如画山水的滋养下,这个小小村落孕育了数百年的诗意栖居,走出了余氏家族8位进士、11位举人,创下了高湖学子仕途的辉煌。

  高湖余氏的“余”姓为“人未”两字合成,即中竖要出头,读“yi”,不读“yu”。据当地人介绍,虽然查遍古籍字典均无此字,但村中年长者都知写本姓“余”为中竖出头,意指为学要勤奋向上,为官则要中正勤勉廉洁,要出人头地,做出一番成就。

《高湖余氏宗谱》封页上姓氏堂号中的“余”字为中竖出头

  翻开宗谱,高湖余氏先人的勤廉精神历久弥新。

  余纶:人品清逸 气节高尚

  高湖余氏进士辈出,是从余纶开始的。378年前,明崇祯癸未年(1643)十月的一天,距京城2000多公里外的高湖沿村(现高湖村)敲锣打鼓,庆贺村里出了第一位进士,光宗耀祖。5年后,余纶的弟弟余缙中了进士;39年后,余纶的儿子余一曜考中进士;45年后,余缙的儿子余毓澄考中进士……

  在余纶的人格天平上,气节重于一切。据《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记载,余纶中进士后,授福建兴化府推官。正当他准备大展身手之时,明朝灭亡。因反对清朝满族统治,余纶辞官回家侍奉父亲并教导弟弟余缙及族人子孙读书。他屏居小楼写诗作文,以立志、立德、立言为高品,著有《萝月庵集》等。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在《越人三不朽图赞》中褒扬余纶的节操:“厥风可操,其志堪悯。”清代著名清官能吏许汝霖将他与陶渊明作比,赠“风高五柳”一匾。鲁迅先生也专门为其画像,以示对先贤的崇敬。

余纶像

  余缙:廉能刚正 铁面冰心

  余缙(1617~1688),字仲绅,号浣公。他从小敏而好学、文笔优美,年少时作文章弹劾魏忠贤乱政,被乡塾老师惊叹为才子。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初授河南封丘知县,十六年为山西道御史,继调河南道御史。

  为官期间,余缙廉正奉公,铁面无私,面对皇亲国戚的势力也不低头,因弹劾皇亲险遭杀头灭族。身为御史,他刚正不阿,先后上奏《四愿疏》《七铨条》等,奏请削减三藩势力,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他洁己爱民,奏请废除屯租,召集流民开荒,减轻百姓徭役负担。康熙皇帝对御史余缙提出的“守舟山并非为舟山,实为收复台湾”之远见充分肯定,后御赐“铁面冰心”匾额,褒扬他以忠孝国的精神。

高湖余氏进士第正堂,居中的“宏恕堂”匾额为清代书法家刘墉亲临高湖题写,两旁缙纶二公之“铁面冰心”“风高五柳”左右映照

  余文仪:为官清明 秉公任直

  余文仪(1687~约1782),字叔子,号宝岗,乾隆二年(1737)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漳州知府、台湾知府、福建按察使、刑部尚书等职,年老辞官时,加封太子少傅。

  余文仪主台期间,善于体察民情,注重教化。为保障海防安全,不畏艰险,恪尽职守,在其《自题台湾凯旋图》一诗中云:披甲乘风亦自豪。仕宦40余年,他行事方正,生性秉直,满腹经纶,忠勇可嘉。他在刑部时,总办秋审各省谳牍,必虚心研究,遇有不当,辄立争,多得平反。期间,还奉命至浙江审办三案,以浙人办浙案而不用避嫌,说明乾隆帝充分肯定余文仪刚正廉明的品德。

余文仪主编的《乾隆续修台湾府志》

  高湖余氏的家规家训不仅记载于族谱,更体现在村庄建设和百姓生活的各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代。余氏后人赓续先祖尚学尚廉的精神血脉,鼓励以学兴家,对考上高校的子孙不仅公示表扬更是按村规民约进行奖励,目前全村共有教授、工程师等数十人。同时,高湖村突出以廉治村,积极建设清廉村居,在坚持以廉为主线重新修缮进士第,并在村文化礼堂设计布展勤廉清正的历史名人展墙;同时组织开展清廉书画展、非遗传清廉等形式多样活动,将清廉理念融入百姓日常……

微信图片_20210729141224_副本.jpg

高湖余氏后人在文化礼堂学习先贤事迹,感悟家风家训

  岁月如梭,山河无恙,凝聚先贤智慧的家风家训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中历久闪耀。余氏后人正代代不息以学习勤廉榜样,坚守向上向善,让清廉在当地蔚然成风,在美好家风家训传承中,高湖村先后获得“五清”村居、文明村、美丽家庭示范村等等荣誉。

(绍兴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