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 06:31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绍兴市上虞区文化星空浩繁,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孝德文化、青瓷文化、春晖文化、东山文化、梁祝文化……其中,以“一身正气,明德亲民;一尘不染,俭朴持家”为精神内核的清廉文化同样星光熠熠。
“廉卫士亮亮”卡通形象和“廉”印是上虞区纪委区监委的清廉文化品牌“logo”。“亮亮”之名取高风“亮”节、公正廉明、大公无私之意,整体造型寓意着“头戴警钟能长鸣,胸前廉盾拒邪风,眉间电眼辨忠奸,一身正气铁骨铮”。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 “亮亮”一起去寻访一下上虞的清廉地标。
竺可桢故居
竺可桢故居位于上虞区东关街道,由三间厢楼、二间座楼和三间附房组成,粉墙黛瓦,古朴宁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由其父亲竺嘉祥购置于19世纪末。竺可桢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故居于1989年10月修复完成后,辟为竺可桢生平事迹陈列室,通过展陈其生平的图片、书信以及友人、学生为纪念他而作的书画,向后人诉说着竺可桢不凡的一生。
竺可桢(1890-1974),是绍兴上虞东关人,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先生身上有许许多多标签,清正廉洁是其重要的特质。在就任浙大校长时他曾誓言:“我决不妄费一钱,妄用一人,决不营私舞弊,接受贿赂。”在此后的全校教学、财务、人事、建设等大事中,他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年老时,竺可桢先生又将自己结余的存款、房产和大量珍贵藏书捐献给了国家……“我们做人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是在享受。”竺可桢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孟尝亭
孟尝(约102—171),字伯周,东汉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成语“合浦还珠”典出孟尝。
根据《后汉书》记载:合浦当地的百姓多以采集海中蚌珠、换取粮食为生。以前的官员因为贪婪而过度采集,导致珠蚌日渐稀少,百姓时有饿死。孟尝上任后,大力革除弊端,不到一年时间,当地的珠蚌又多了起来,百姓们也重新过上了好日子。
后来孟尝因病向朝廷请辞,百姓拽住车架请求他不要离任。孟尝不能登程,就搭乡民的船连夜暗中离去,隐居在僻野水边,亲自耕种田地。邻近的士人百姓仰慕他的高尚道德,都愿意与他为邻,没多久,这个偏僻的荒野就有了百余家邻居。
故乡上虞人民为了纪念清正廉洁、勤政于民的孟尝,曾将其家乡通明乡改名为“孟尝乡”,出生地改名为“还珠村”,村边建有“孟公祠”,祠前立有“孟尝亭”。
太廉堂
太廉堂,位于上虞章镇新魏家庄村,魏姓族人祠堂。建筑始建年代可追溯至宋,现存建筑为清光绪(1893)所建。
太廉堂与南宋上虞廉吏魏杞(1120—1183年)有关。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魏杞以礼部尚书身份出使金国谈判,一路上遭金兵刀枪威胁,甚至利刃及颈,但他毫不退缩、视死如归,以凛然之风直达王宫,并与金国订立了“隆兴和议”。魏杞回朝时,金国钦佩他的人品、学识和胆略,赠他一批金银礼物,被其婉言谢绝。回国后,宋孝宗以皇上恩赐之义,送他一大批珍宝,魏杞“一介不取、悉归于官”。宋孝宗肺腑之赞——“卿亦太廉矣!”并以“太廉堂”三字赐之。上虞魏氏后代建“太廉堂”弘扬先祖清廉之风,一种精神烛照千年。
徐光宪纪念馆
徐光宪(1920-2015),绍兴上虞汤浦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2008年,徐光宪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因此获评当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于取得的成就,徐光宪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徐光宪说:“我的工作都是团队集体的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名代表而已。他们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工作能力和成就大大超过我了。这是我最大的安慰和自豪。”当记者致电询问北京大学是否会为此举办庆祝活动时,收到的答复也是“一切从简,将用专刊的形式代替庆祝活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徐光宪的带领下,他的许多学生也成长为我国化学领域的专家。在国家需要的前沿科技领域,徐光宪和他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带领中国稀土工业昂然跨进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奇”。
2020年11月,在徐光宪诞辰100周年之际,徐光宪纪念馆在其家乡上虞汤普落成开馆。展馆分光辉典范、故土情深、艰苦求学、赤忱报国、良师楷模、霞光辉映、一清如水、永恒之光八个展厅,真实生动地展陈徐光宪生平事迹、科研成果、教育成就,使科学家精神长久庚续,星火燎原。
上虞清廉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廉官的身体力行,如片片浪花,汇聚起一条清廉之河,不断滋养着这片土地。在清廉正能量的传承中,一幅“干部清正、作风清朗、事务清爽、用权清晰、民风清淳”的水墨画卷正在虞舜大地上缓缓展开……
(绍兴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