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06:30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1600年的厚重,洇透浓浓的墨香,横竖撇捺,写不尽华堂的风流......
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
在嵊州金庭平溪江畔,有一座浸泡在墨香里的清廉古村,名曰华堂。它地处卧龙山脉、毓秀山和平溪江的环抱之中,青山四合,流水环绕,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走进华堂,就是走进了千年以前的历史。东晋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称病弃官,入剡县金庭筑室隐居,卒后葬于就地,墓地距华堂村仅1.5公里。王羲之第26世孙王弘基从金庭观迁居卧龙山麓后,王氏便在华堂扎根。
“书圣”牌坊
进入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坊。这牌坊高约7米,巍峨立于木桥之后,正面题有“书圣”二字,背面刻有“晋圣遗风”,一笔一划,无不彰显着王氏一族曾经的辉煌荣耀。相传,王羲之一生坚持正义、清廉为官。在书圣遗风影响下,王氏家族从南北朝以来,共走出20位御史官,且都留下了廉明、正直的口碑。今日,华堂村依然清流照人,清风扑面。以规矩树家风,以家风带社风,凭着千年不灭的一抹书香、一股清气,被赞誉为“江南规矩第一村”。
王氏宗祠(大宗祠)
穿过石牌坊,便正式进入了古村内部。经过1600多年的繁衍发展,华堂村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村内保留了一大批明清以来的街道建筑、民风民俗和人文景观,历史上曾有“十庙十庵十祠堂”之称。而在现存的70多处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大祠堂),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为祭祀书圣王羲之第36世孙王琼夫妇而筑,是王氏的重要遗迹。大祠堂建筑占地面积824平方米,大殿中央置王氏始祖王羲之像,两旁设华堂王氏家族历代祖宗神位,显得庄严肃穆。2013年3月,王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清堂”指示牌
走出王氏宗祠,在明朗的阳光下穿梭,我们试图找到一座清白的院子——“一清堂”。据悉,一清堂是华堂古村标志性的台门建筑,建于明清时期,青石为框的正门上镌刻“食旧服先”四字,主廊道贯通东西偏屋,廊道两边门额上分别用隶篆刻着“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等古训。据一清堂第6代传人介绍,到目前为止,一清堂内已有20多户王氏后人居住,他们同属一清堂下,都恪守着祖宗“清白做人”的家规。
九曲水圳
从一清堂出来,行至后街,一条石质黝黑、滑润的水渠特别引人注目。这条被当地人称为“九曲水圳”的人工水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为王羲之36世孙王琼之妻石氏所建。相传,当年为解决村民的吃水、用水,石氏变卖个人首饰与部分嫁妆,从村外平溪江引入清水,筑起了这条总长2公里多的水圳。它用光滑坚硬的卵石砌筑,可以灌溉村西1000多亩稻田,又绕村过户,让村民能在沿途埠头取水洗涤。
至今,这九曲水圳完好无损,清流如故,靠的是王氏家规家训的精神力量和华堂王氏家谱里所记的管水条例。“按照条例,水圳是不能洗脏物的,违反者要接受严厉的族规处罚,平日里还有人在水圳巡看,检查。”一位刚从水圳边提完水的老婆婆这样告诉我们。水净沙明,一清见底,“九曲水圳”的清流如故是对王氏家规家训中“执事有恪”的最佳演绎。
1600余年时间推磨,作为书圣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华堂古村积淀下的不朽精神之魂究竟是什么?我们寻着墨香,在古村的王氏宗祠里,找到了答案。
王氏后裔握笔书写“羲之家训”
初夏时节,微微煦风已带几分阳光灼热。只见十多位身穿汉服、头戴青花头帕的少儿正在进行书法临摹。他们或凝神运笔,或潇洒挥毫,奔放流畅的草书,秀丽端庄的唐楷,朴拙典雅的篆隶,各种书体各呈风采,书写着羲之家训。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有余”,王氏后裔们握笔奋力,满怀信心,将心中的清白自守,明德敦仁挥写成美好灿烂的未来。
(绍兴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