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 06:30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位于革命老区龙泉市西北边陲浙闽交界的住龙镇,曾是刘英、粟裕所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设在这里,浙江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于此诞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命战争年代,在龙泉市住龙镇仙霞岭下深山里,曾有秘密电波播发。电波传送着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浙江省委之间的信息,指导着浙江的革命斗争。
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遗址
1939年秋,为了加强浙江省委和中央东南局的联系,刘英向上级提出设立电台的要求,中央东南局特地从新四军军部调来一部电台交给刘英带回省委驻地丽水,同时带来了两名机务人员。
为了安全和便于工作,刘英决定把电台委托给处属特委管理。张麒麟派傅振军等3人到丽水接运。在丽水,傅振军等人将电台器材及发电机分装在两只“美孚”煤油箱里,焊好封口,像是两箱煤油,又买了两篓桔子,扮成做小生意的人,雇了一只小篷船,逆瓯江而上。经过6天的行程,到达龙泉城郊茶寮,此地已有交通员等候,由他们秘密搬运至龙泉住龙乡水塔村的水碓坑架设。自此浙江省委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台。
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构架处
1940年春,浙江省委与中央东南局之间的秘密电波开始在仙霞岭下频频播送。几位机要员和交通员隐没在深山之中,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把一份份机密文件传送到丽水的省委驻地,交到省委书记刘英的手中。水塔村的村民为了掩护中共地下党的行动,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明里暗里的斗争。
省委电台工作半年多之后,因为机械损耗的零件无法更换,故障得不到修理和排除就停顿了,最后受国民党的偷袭而遭破坏。省委第一部电台在险恶环境下坚持收发、运转,沟通了省委与东南局、新四军军部的联系,指导着浙江各游击区的革命斗争。
住龙“红军街”
住溪村是住龙镇集镇所在地。镇里狭长的老街长达400米左右,老街入口竖着简易门楼,上书“红军街”。老街尽头有个廖氏祠堂,是浙江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1935年,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浙西南扎根于此,建立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县一级苏维埃政府——龙浦县苏维埃政府。
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讯,似春风吹遍了根据地的各个乡村,短短几天时间,在龙泉境内就建立了竹墙,宝溪、上田、独源、大横坑5个乡苏维埃政府和碧龙、山溪、青井等35个村苏维埃政府。各级苏维埃政府在挺进师地方工作团同志协助下,开展打土豪革命,开仓济贫。各地贫苦农民分到粮食,渡过灾荒,欢天喜地,都说:“共产党救了我们的命”“苏维埃政府为穷苦百姓撑了腰,把我们自已种的粮食夺回来了”。从此,苏维埃政府获得了群众的热烈拥护。
2011年,住龙镇政府组织修建红色文化广场,对住溪村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重新进行了修整,打造成为“红色记忆馆”。
红色记忆馆
推开“红色记忆馆”的大门,粟裕大将的铜像矗立中央,馆内陈列着大刀、鱼叉等进行革命斗争的器具以及粟裕将军曾经办公的桌椅,这些展品都记录了当时风起云涌、惊心动魄的革命历程。馆内还展示了住溪村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场景绘画,革命先辈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前程,不惧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昂场景历历在目。
作为苏维埃政府的革命老区,近年来,住龙镇还把寻访到的“春女的故事”“二十八发子弹的秘密”等革命故事提炼出来,打造了一条“住龙壮歌”壁画长廊,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红色遗址修复”工程,打造了红色文化广场、红色记忆展厅、中共处属特委旧址等近10处红色节点,重建浙闽、擂鼓山等5条红军古道。听一次党课,看一次革命史,重走一次红军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吃一餐红军饭,学一首红歌……如今,住龙镇已成为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省国防教育基地。
红色研学活动
红色文化,日久弥新,革命老区正焕发出新时代的芳华。人们被一个个红色故事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汇聚起了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丽水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