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3 08:03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出衢州城,往南走,走过雄伟的乌溪江水库大坝,拨开大山的层层绿障,衢州市衢江区岭洋乡在一曲山高水长的曲调中掀开了神秘的面纱。94年前的冬夜,一位满怀革命热忱的15岁少年从这里出发,攀越群山,用脚步丈量出了一段共和国历史。如今,关于他的红色事迹仍在青山翠柏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岭洋乡风光
他就是原外交部副部长徐以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那“半个”,他被誉为新中国外交战线积极的开拓者与和平使者。
1982年巴基斯坦总统给即将离任的徐以新大使授勋
从岭洋乡政府所在地出发,向东徐行百米,便是徐以新陈列馆。走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徐以新雕像和红军长征会师的景象,左侧墙上则挂满了一幅幅徐以新在延安、长征等时期的场景照片,透过这一帧帧的画面,一名革命前辈的艰苦朴素奋斗历程扑面而来,也仿佛穿过历史那道厚重的墙,见证了那段斑驳岁月里的风起云涌。
徐以新陈列馆内景
1926年12月,北伐军进驻衢州,正上初中的徐以新被北伐军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谨的作风深深吸引。毅然决定参加北伐、投身革命,但北伐军却以“个子不高,看起来像个小鬼头”为由拒绝了徐以新的参军请求。北伐军离开衢州后,徐以新投身革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去追赶北伐军。当北伐军长官看到徐以新时,徐以新已疲惫不堪,脸颊冻得通红,一双草鞋也已被踏破,脚上磨出了大大小小的水疱。看徐以新投身革命的决心坚定,北伐军长官批准了这位“小鬼头”入伍。从此,15岁的徐以新踏上了他近70年的革命之路。陈列馆展示了徐以新从北伐军中的“红小鬼”,到莫斯科留学归来的长征干部,再到新中国培养的外交家的漫长革命征程与求索之路。
徐以新留存物件展陈
徐以新始终保持清廉俭朴的生活。在延安时期,徐以新和夫人陆红在杨家岭漏水小平房俭朴地结婚。在驻阿尔巴尼亚首任大使时,他动员使馆工作人员勤俭办外交,过朴素生活,还主动将3年的工资全都省下来交了党费。
“徐老每次回来都非常低调,不大肆张扬,用餐都是简简单单,但他经常汇款捐助乡里的困难户与贫困学生。”64岁的管理员李加呈说。
“红军烈士墓”
走出陈列馆,沿着游步道步行百余米,便来到了徐以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拾级而上,便能望见一座在群山环抱中的“红军烈士墓”。1935年春,两名红军战士在岭洋乡作战时牺牲,村民自发地在村中修建坟墓。徐以新墓则在红军墓后面,里面安葬着徐以新一半的骨灰(另一半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墓前并没有墓碑。这是建冢时徐以新夫人的叮嘱,无名红军烈士墓建造在前,徐以新墓不另立墓碑,这是对无名红军烈士的尊重,也是红军精神的传承。
徐以新同志纪念碑
在红军墓背后,一座纪念碑简洁庄严,正面竖刻着“徐以新同志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镌刻着他的生平事迹。
青山不语,丰碑永存。回望建党百年,无数像徐以新一样的“热血少年”,他们披荆斩棘,开创辉煌,如今,一代代衢州儿女也同巍巍青山、滔滔碧水一道,在岁月流转中守护着烈士英灵,传承着他们的红色基因。
(衢州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