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村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辈出,诞生了以高氏为代表的多个名门望族,传承了优良的家风家训,对后人影响深远。2017年起,竹林村深入挖掘清廉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以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为中心的廉政景观带。
图为高以永史料陈列馆外景
高以永史料陈列馆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厅,分别从“忠孝世泽、代有贤人”“勤政爱民、清白共守”“题联铭志、名垂青史”三个方面反映了高以永的为官操守和高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大力弘扬清廉文化。2019年5月,该馆正式挂牌成为“南湖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图为高以永铜像
走入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一进,正中安坐的为高以永铜像,铜像后面的背景诗,是高以永原挂在琴治堂的作品《秋夜》,反映他“鸣琴而治”的理念。
高以永,字子修,号荆门,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新丰村(今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人,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十八年(1679年)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三十一年(1692年)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仅一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卒于官邸,享年六十三岁。
图为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一进内景
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仿效康熙时期建筑风格,两侧厅柱赋高以永所作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该楹联,深刻阐述了“官与百姓”关系和高以永当官为民的心志。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的市、县书记座谈会上,亲自解读了这副楹联,肯定了楹联的内在思想,要求各级干部努力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图为竹林高氏明、清两朝正七品以上名录
竹林高氏,是官宦世家,不仅是新丰望族,在明、清两朝,也是嘉兴府境内知名大族。从明朝初高氏始迁祖高逊志至清朝嘉庆间高士敦,高氏一门官居正七品以上有19人,其中高逊志、高以永为正三品,位最高。
图为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二进塑像
移步进入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二进,映入眼帘的便是高以永与百姓的一对塑像,真实反映了高以永在任内乡知县期间,常下乡访贫问苦的场景。
图为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二进内景
二进以图文和泥塑的方式,展示了高以永始调内乡知县,面对饥民逃荒者成群结队、饿殍遍野的局势,一手惩奸除恶治理暴乱,一手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的情形。后高以永又广招平民,开荒阔野,种植桑麻,使内乡发展逐步好转。
图为“媲美二贤”匾额
1684年,内乡七峪保士绅赠高以永匾额,将其与孔子的两位徒弟宓子贱、巫马期相媲美,赞扬其兼具宓子贱鸣琴而治、善于决策和巫马期事必躬亲、勤于理政之长,这也是对高以永勤政为官的高度评价。
图为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三进“高氏家训”
移步进入三进,即能看到高氏家训。高氏家训,为明朝建文帝时太常少卿高逊志所制,着重于修身、齐家、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理念,概括为“忠孝世泽,清白共守”。
图为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三进“百廉墙”
竹林村人文底蕴深厚、历史硕儒辈出,仅明、清两个时期,就有进士16人,正七品以上官员60人,而高氏一族就有7位知县,且个个都是清官,史称“高氏一门七知县”。
图为高以永史料陈列馆三进“楹联文化”
高以永是一名清官,也是一名诗人,在其任内乡知县期间在县衙各处挂有多副廉政楹联,以此时刻警醒自己。
高以永史料陈列馆自建馆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不仅弘扬了高氏一族“忠孝世泽,清白共守”的家风家训,更激励了后人将淳朴的家风、清廉的官德代代相传!
(嘉兴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