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彬然(1899-1978),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浦南村田头庄自然村人,近现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走进傅彬然纪念馆,追忆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救亡图存、勤勉尽责的一生。
傅彬然纪念馆
傅彬然纪念馆坐落于萧山区临浦镇浦南村,在傅彬然故居原址基础上建立,共两层,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纪念馆以“少年壮怀报国志、求索真理革命路、翰墨文教启民智、丹心秉笔救国难、毕生事业付神州”五个篇章进行陈列,彰显傅彬然赤诚无私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信仰。
序厅
“半个教育家 半个出版家”是傅彬然先生的毕生写照。时间拨回到1949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上,毛泽东主席接见傅彬然时称他为“作家”,傅彬然则谦虚地回答:“不敢当,我不能算什么作家,至于说算半个出版家倒还可以。”
傅彬然等人创办的《浙江新潮》
走出序厅,来到第一篇章“少年壮怀报国志”。五四时期傅彬然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受新思想、参加学生运动。1911年,傅彬然发起创办了著名进步刊物《浙江新潮》,撰写了创刊词,明确提出改造旧社会,实现自由、互助、劳动的新社会的斗争方向,强调“知识阶级要与劳动者联合一致”。
仓桥小学艺术墙
来到第二篇章“求索真理革命路”,还原了傅彬然等知识分子投身于各项革命斗争的热血奋斗史。1926年,傅彬然就任萧山最完备的学校──县立仓桥小学校长之职,并以此为掩护,参与、推进萧山党组织的创建。次年萧山历史上第一个中共组织、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中共萧山地方党部在县立仓桥小学创建,由此掀起了萧山县工农运动的热潮。
傅彬然生平著作及语录
拾级而上,楼道墙面上展示着傅彬然生平著作及语录。他的文中不乏对于清正廉洁的独到论述。比如,在《论革新政治风气》中,傅彬然写道,“守法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以至诚实、俭朴、刻苦、耐劳、廉洁的习惯等等,都还得由从政者以身作则,切实做起。”在《从良心献金说到品格》中,他讲到:“大众的物质生活应当设法提高,个人的物质享受却应有所节制,以免良心为物欲所腐蚀,古人所谓‘俭以养廉’,意义即在于此。”
第三篇章“翰墨文教启民智”
第三篇章“翰墨文教启民智”,讲述的是傅彬然的文化救国之路。革命斗争暂时受挫,傅彬然抖擞精神踏上文化救国之路,投身于上海风起云涌的文化教育事业。1931年,傅彬然进入上海开明书店任编辑,之后与叶圣陶一起负责《中学生》杂志,致力于传播新文化、新文学、新思潮,谋划新教育、新科学、新社会,开启启蒙时代,唤醒莘莘学子。
《中学生》改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在桂林复刊,傅彬然任主编。
走进第四篇章“丹心秉笔救国难”,可以看到傅彬然的拳拳爱国之心。1937年,傅彬然等知识分子踏上西南之行,在颠沛流离中以笔为戎,坚持进步文化的宣传,着力维系进步文化传播的阵地,为构筑“抗战建国”的精神防线而燃情奋斗。1939年5月,《中学生战时半月刊》正式复刊。在这段艰苦的岁月中,傅彬然既当“编者”,又当“作者”,为激发青年认识真理、分清道路,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作出非凡的贡献。
傅彬然的家风教育
移步往前则是第五篇章“毕生事业付神州”。在傅彬然看来,做编辑一定要认真负责,既要尊重作者,把住原稿中的政治关和科学关,又要重视读者的利益,力求正确,不能将错误传给读者,而这也是其一生的写照,也正是这份信念点燃了子女的未来之路。傅彬然曾这样教育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长子傅又信:一是勤奋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二是正直为人,以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决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三是争取早日入党。家风润化绵世泽,傅彬然的家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
今年1月,傅彬然纪念馆已正式面向广大群众开放,作为萧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廉洁文化阵地,傅彬然知行合一的工作作风、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真诚坦荡的高尚品格正在感染着更多的人。
(杭州市萧山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