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青、水灵灵,金水芳山清风生,淡薄名利去私情,萝蔓青嶂出忠臣……”近日,在开化县村头镇小溪边村,一首《芳山谣》在群众中迅速传唱开来,悠扬的歌声在小山村里回荡不息。
开化县位于钱塘江源头,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开化县纪委监委立足县域特色,深挖古镇古村、历史遗迹中的清廉元素,以及革命先烈、先贤名流的清廉事迹,组织创作了一批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文艺作品。
读《巴蜀变》学余玠清廉贤明事迹,唱《芳山谣》颂余玠高洁风范,参观敦怡堂感悟余氏家风忠孝清正……开化县纪委监委以余玠这个本地群众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为核心,系统化推进“一书一曲一馆”廉洁文化建设,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间提升干部群众对廉洁文化的认可度、接受度。除余玠之外,开化县纪委监委深入解码“一代廉吏”戴敦元、“梅花诗人”张道洽等历史人物的廉洁基因,汇编开化籍清官廉吏嘉言懿行、清廉事迹10篇,持续培育富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廉洁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以干部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是我们始终坚守的理念。”开化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把抽象的文化变成可感、可触、可亲近的实在形体,该县纪委监委沿钱江源流向选择10个节点,以“标识牌+植物景观”为形式,以“儒家廉政警句+本土廉政故事”为内容,设置景观小品,打造出一条集休息娱乐、文化学习为一体的廉洁文化线路。同时,结合文化礼堂提升工程,开化县纪委监委将清廉元素融入25家文化礼堂、家族祠堂,在南孔书屋、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设置廉洁图书专柜,通过“微”改造、“廉”优化,让“路上”“村里”“馆内”都有清廉内容,推动廉洁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为盘活县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化县纪委监委坚持“以红养廉、以红育廉”工作思路,组建以纪检监察干部为主要成员的“红廉”文化宣讲队,将革命先烈的廉政轶闻趣事融入浙西红色文化根雕艺术博物馆、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之中,通过廉景融合、视听结合,打造“红廉文化”阵地。通过提炼“铁军之源、溯本求源、寻根溯源、饮水思源、清水鱼源”五大主题词,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主旨思想,并按照“讲解+宣讲”结合的形式讲好红色清廉故事,打造廉洁文化新“载体”、新“地标”。
开化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运用系统思维、聚合资源力量、统筹协调联动,在有机结合融合上做好文章,推动廉洁文化建设从一隅一域向全局全域转变。
(开化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