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喜迎党的二十大 > 非凡十年·纪检监察人手记

"吃饭"那点事

2022-10-17 07:40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常山县球川镇纪委书记 徐智燕

  2012年10月,刚大学毕业的我成为了常山县东案乡一名农技员,根据组织安排,兼任东案乡原卢家村(现朝阳村)驻村干部。

  那时走村入户,常听村干部聊起的话题就是“吃饭”。开会、调研都需要接待,有时一天接待好几批。村会计边做账边发牢骚:“哎,村里越来越穷了,想做点项目都没钱,这样下去可怎么样呀……”

  “吃吃饭”,这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危害却不小,不仅耽误干事创业时间,也影响干部身心健康和村社发展。不吃饭就办不了事情、办不好事情了吗?这成了困扰我许久的难题。

  2013年,为改进工作作风,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县里紧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问题,细化出台公务接待相关规定,明确用餐次数、接待人数、每餐支出限额,划出清晰“红线”。全县上下掀起了再立严规、重树节俭的“风暴”,让党员干部入了心,也让政策执行落了地,农村里关于“吃饭那点事”的抱怨渐渐变少了。

IMG_20220921_115404_edit_42321008250833.jpg

      球川镇纪委将流动接访的“摊位”摆到了镇街、村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反映困难问题。图为徐智燕(中)在村社接访点和来访群众了解情况。常山县纪委监委 郑文秀 摄

  2016年10月,我被组织安排到东案乡担任组织员,在下村走访老党员时,我又向大家问起吃饭的事。

  “以前村里开党员大会的时候,还组织过我们吃饭。现在村党支部规定了,村里要零招待,随便吃喝可是要受处分的。这不,村里每个月的村务、财务表都贴在公告栏里,大家都看得到。”村里老党员老吴回答道。

  党的十九大后,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推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规吃喝的力度越来越大,违规公款吃喝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了另一个现象:县域内不同单位部门相互间的公务接待也不少,不管是监督检查、下乡指导还是横向交流,出示单位公函即可招待;而个别接待单位还按最高限额报账,想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办食堂收支平衡较难维系的困境。看多了这类操作,我不禁开始思考,这看似“双赢”的背后到底是谁吃了亏?

  2019年6月,我调到了大桥头乡人民政府,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同年10月,我参与了县纪委监委组织开展的违规公务接待专项督查。检查发现,多个单位利用公务接待套取资金补贴食堂,11名领导干部因单位违规公务接待或食堂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被追责问责,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针对这些问题,“廉政灶”制度“应运而生”,明确规定各单位之间不得使用公务接待函,实行县域范围“零接待”,从源头上遏制同城接待、县域内互相吃请现象。同时,将机关部门及乡镇食堂或部分偏远村的农家小饭店设为“廉政灶”固定消费点,配套开发“一码通”自助支付服务系统,将用餐补贴与公务人员“一码通”手机账户绑定,公务外出自行付费用餐,县内各单位之间凭函接待成了“老黄历”。

  之后,在下村检查村级三务公开时,我又会向村监会主任问起关于吃饭的问题,他告诉我说:“现在乡干部到村里指导工作,我们留他们吃饭,他们都说要自己回食堂刷饭卡吃。”

  从“随意吃”到“规范吃”,从“吃公家”到“吃自己”,“吃吃饭”这块压在基层工作人员心头的“大石头”也终于卸下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