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是李高老爸的七十大寿。李高本想自家几个人乐呵乐呵就够了,哪知道亲戚、晚辈来了很多人,没办法,只得到饭店订了三桌。
平常要把这么多人凑在一起很不容易,老爷子和大家都很高兴,酒喝了不少。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两三个小时后,人们一个个散去,李高站在门口,将他们一个个送走,最后一看没人了,就过去结账。哪知道前台告诉他,说账已经有人结了,问了对方长相,对方却说忘记了。
第二天一早,李高酒醒过后,就给昨天来的亲戚一个个打电话询问,哪知都没人承认是自己付了账。这一来,李高就有点懵了,一共三桌人,不算酒水1500一桌,那就是4500元。钱虽然不是很多,但查不出来谁付的,事情就有点大了。
妻子分析说:“是不是当时你的哪个朋友也在酒店里,顺手就给你付了?”
也只有这种可能了,可到底是谁呢?不知为什么,李高心里生起一种不好的预感。他在环保局工作,管环境评估这一块。这些年县里很重视环保,很多项目上马之前都要先通过他这一关,但对大部分企业来说,环保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所以经常有人通过各种办法结识他,试图让他抬抬手就过去了。正因为这样,李高才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一步。
万一,那位替他付账的人正是哪个有求于他的人呢?
这么一想,就觉得很后悔,于是跑到那家饭店,找到经理,说想看一看监控,但经理表示很遗憾,因为监控已经坏了。
周一刚上班,东山大棚基地公司的老板程和明就过来找他。程和明是本县人,外出打工多年,发了财,准备回来开一家大型蔬菜种植基地,所需土地已经批下来了,但因为涉及农产品加工,需要环保局的环保评估。李高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基地的设计理念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如果不事先解决,等到建成投产后,极有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并给了整改意见书。
县里正在大力支持返乡青年回乡创业,而在程和明一路绿灯的情况下,他一个环保局开出了红灯,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他有些小题大做。有人过来说情,还有人冷嘲热讽,甚至连那位一手把他带出来的退休老领导也亲自上门来劝说。
老领导说:“上面制定规则,虽然也是经过多方考证后定下来的,但中国这么大,南橘北枳,如果只会一刀切而不会变通,那工作还怎么开展?”李高也明白他说得有道理,但上面既然定下了规则,那就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要不然,今天松一点,明天松一点,时间一长哪还有规则。老头被他气得直拍桌子,说当年瞎了眼,白举荐了他这白眼儿狼。
现在,程和明来找自己,想必是见请说客不行,于是亲自出马了。不过,让李高意外的是,程和明只字不提通融,而是笑眯眯地说:“李主任,市农委孙主任一会儿要来我那儿考察,他点明要你陪同。”
李高愣了一下,这孙主任可不是外人。孙主任是本县人,跟李高的父亲是好朋友,二十多年前,孙主任的爱人还在市里上班,他经常到李高家来蹭饭。那时候李高还小,孙主任最爱干的事就是捏他的脸,说像皮球一样圆滚滚的好玩。到现在,李高去市里开会,见到他都会下意识地捂住脸。
可孙主任是农委,他是环保局,孙主任怎么会叫自己陪同?李高看了一眼程和明的眼神,一下子就明白了,他肯定知道他们的关系,这是想让孙主任来说服自己。想到这,他正准备开口说有事要忙,但又一想,自己按章办事又有什么可怕的。
没多久,孙主任就到了环保局楼下,李高赶紧下楼迎接。孙主任见了李高很高兴,上前就逮住他,让他跟自己坐一辆车去基地。
路上,孙主任说:“小高呀,你们县里这个程和明是个人才呀,你们之间有没有多接触接触?”
李高有些含糊地说:“见过不少次,但也没怎么深入了解。”
“我倒是知道一些,年轻人了不起呀。农学硕士,放弃一年几十万的薪水回乡创业,而且还是最不被人看好的农业,这种勇气我没有,你也没有。”
“这倒也是。”
李高并非不了解程和明,事实上很早就了解了他的情况。程和明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农业基地任副总,与多家连锁超市、商场都有业务往来。后来,筹得三千万元回乡建蔬菜基地。年轻人有技术,也有活力,很让人看好。现在在李高这个环节上卡住了,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说李高是想收好处,这真是冤枉他了,他没那么伟大,也没那么猥琐,只是尽职尽责而已。
孙主任说:“我们农委自然是支持他的,不只是支持他,也支持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在农业上创业。做农业,实在是太辛苦了呀!”
李高深有同感,现在小规模农业根本赚不到钱,大规模农业又受很多因素束缚,难呀。
蔬菜基地正在建设中,不过因为环评没过,已经暂停了。程和明领着孙主任走在前面,一路指指点点,像是在解说自己的宏伟蓝图。李高跳进路边的田里,抓了一大把泥土捏开,泥土聚合成一团,但稍一抖动,又散开了。多好的种植土呀,富含各种养分,种什么都能丰收的。他又把手伸进土里面,抓了一把下面的土,入手细腻发滑,轻轻一捏,就像攥出油一般从指缝中滑落下去。
李高是从农村出来的,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带曾是县里最肥沃的土地之一,年年高产,当地百姓称它为“金不换”,只不过,这些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发现辛苦种地一年,还不如出门打工一月,于是,这些良田也就渐渐荒了。程和明在县里的帮助下,流转的三百亩地基本都是这种抛荒地。
“怎么,想到了以前你爸妈种田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孙主任蹲在了他的身边。
李高点点头,他从小就目睹了父母耕田、播种、施肥、看水、收割、晒谷等等一系列过程,他也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里拾过稻穗,挖过泥鳅。后来,父母不种田了,后来,田里的泥鳅也绝迹了……这一切,都与环保有关系。
大棚种植如果前期规划不到位,它就会像一个索要无度的营养抽取机,一年三四季的蔬菜,会将根系所到之处的土壤养分吸得一干二净。于是,种植的人就会大量使用化肥,但这只是饮鸩止渴罢了,要不了几年,土壤就会板结,这时候经营者往往会挖地三尺,用从别处买来肥土填埋,但这样对别处的环境同样是致命的。而这些问题,程和明没有给出解决办法,这也是李高开具的整改意见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旁的程和明也蹲了下来,抓了一把土,说:“我也是农民出身,家里的田就在这三百亩里,和你一样,我对这片土地也很有感情。”
程和明说,在建大棚基地之前,他就已经考虑到环保的事了。但一来,投资方催得急,只能一边建一边完善,二来,大棚基地的土壤板结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通常的解决办法是用腐熟发酵的秸秆加入土壤,同时补充有机肥或者菌肥。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他也是想等日后再慢慢解决,但李高给他开的红灯让他明白,这件事拖不得,于是他请了农大教授,带着团队在研究这个问题,今天,就是来听成果的日子。
基地的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来个专家领导。李高他们走进来后,会议也就开始了。专家的研究成果直指土壤板结这个核心问题,听完后,李高的担心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场的所有人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临走之前,李高突然想到什么,悄悄地问程和明:“程总,前两天我爸过生日,饭钱是不是你代付的?”程和明一愣,摇头说:“我昨天才从外地回来,不知道这事呀。”
李高挠了挠头,这账是谁付的呢?
好在,这个谜底很快就被揭晓了。孙主任从基地回来后,跟着李高一起回家来看他爸爸。一见面,孙主任就夸老朋友生了个孝顺的好儿子。李高爸爸很谦虚地摆摆手,说:“哪儿呢,他这么大的人还不懂事呀,你看,前两天说是给我过生日,他自己倒喝多了,结果服务员追着我要账。得,他们请客,我付账。”
李高瞠目结舌,哭笑不得地埋怨道:“爸,你咋不跟我说一声,害我这一通担心!”
(吴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