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马堰渠水思徐侨

2021-01-24 06:30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在义乌市佛堂一带,有一条几百年前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穿蓑衣踏车(下雨天车水)沙溪、和溪;晴天公眠熟(睡觉)徐塘下、桥西。”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谚语中所指的是当地四个村落。

image.png

今马堰渠

  沙溪、和溪,紧靠义乌江,地处沙质土地,田水极易渗漏。在春播插秧季节,有些田块即使是在下雨时,稻田里存积雨水也偏少,不利农作。所以虽然天在下雨,也要人工踩踏水车加灌才能及时翻耕、插秧。而徐塘下、桥西,虽离江河大湖较远,但徐氏先祖徐侨在宋代时就建造了义乌著名的水利工程——马堰和龙华堰,从而改变了以往铜溪雨季时洪水排泄不畅,泛滥成灾;而一遇旱情,又是溪干水尽,无水润禾之旧貌。这一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仍对徐塘下、桥西的徐氏后人影响极大,在生活、生态、农耕等方面依然发挥着作用。

  每当村民们享受着灌排自如的马堰渠水时,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先祖徐侨之功德。

image.png

       徐侨画像

  无所欲则刚,无所私则明

  徐侨(1160-1237),义乌清德里龙陂(今义乌佛堂镇徐塘下村)人,崇理学,南宋名臣、理学家、教育家。徐侨一生清白正直,刚正不阿,有风骨、正节气。宋淳熙十四年(1187)登进士第,初授江西上饶主簿,三年政绩斐然,荐京任用。中年辞官归里,在孝冯祠旁创办“东岩书舍”,传讲学17年,以博学、刚直、显达而闻名于世。朱元龙、康植、王世杰、叶由庚、朱中、龚应之皆其门人。

  徐侨常言:“无所欲则刚,无所私则明,刚以达此心之明,明以断天下之疑。” 又说:“己以廉而不能戢吏之贪,犹己贪也;心乎惠民而不能推奸以达惠,犹无惠也。”意思是说,当官必须不贪而无私,自己廉洁还须制止下属贪污,想给民以实惠必先肃清奸贪才能做到。因此,他每到一地,“以实心行实政,吏畏民怀,久而不忘”。

  宋开禧二年(1206),他不畏权贵,直言不讳,力陈与金人议和之患,提出退敌之策,上呈边防策论。宋嘉定十一年(1218)冬,徐侨升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一日,他公事外视,巡至南京到镇江段时,见沿途难民结队,询查事因后得知苏北地区因灾成荒,数以万计百姓饥寒交迫,无奈流亡京、镇地区。徐侨遂命令州县官以国家积贮的常平仓粮食赈济灾民。有官员认为须请示上级,得到批准方可开仓,欲申文上报批复后实行。徐侨闻之发怒,责令道:“赈饥如救弱,焉能按常规文书往还,迁延误事?”遂急命发粮,饥民闻之喜讯,齐呼颂:“救民于水火者,唯徐青天也!”

  徐侨为人刚直,为官清廉,因而也得罪了某些权贵,以致三辞三复任职,但他初心不忘,志向不改。他作诗曰:“安得人仁公且刚,一扫虿螫完民疮。”这句诗流露出其内心欲施展所学,以利于时世的愿望。

image.png

徐氏宗祠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徐侨的清廉,朝野上下人人皆知。他不仅得到同仁们的赞誉,还感动了当朝理宗皇帝。

  宋端平初年,徐侨因进言呈见皇上,理宗见徐侨衣履垢敝,不禁怜惜感叹道:“卿可谓清贫。”没想到徐侨回道:“臣不贫,陛下乃贫耳。”理宗不解,徐侨说:“陛下国土未建,疆宇日见收缩,权力乱用,将帅非材,旱灾、蝗灾频繁,盗贼并起,社会动乱,国库空虚,朝内结党营私,天子孤立,国势危险而皇上还不知情。”

  理宗听后愕然,内心承认徐侨所言在理,深受感动。徐侨继而复奏:当今虽国土安全,但要选将练兵,常备不懈。革去贪残苛酷之吏,听逆耳之忠言,进君子,退小人,为民忧,警边陲。理宗听后,翌日就出手罢免无能官吏,告诫群臣戒绝朋党;裁减各种不必要的浮杂费用,开源节流。

  由于徐侨的奏疏陈言受皇帝釆纳,因而得上赞,赏赐金帛甚厚,可徐侨固辞不受。解甲归田后,因故乡没有片瓦块砖,只好暂居在香山的五云寺。他拓荒垦地,亲种蔬禾,自食其力,立学著文。在朝廷中任职的同仁知友,如参政知事葛洪、丞相齐行简,毎年都尽心为他向上请发祠禄(离休俸禄)以济生活,但徐侨坚辞不收,彰显清风亮节。

  徐侨终其一生,既无崇高府第,亦无广厦厅堂,仅有竹篱茅舍,但植竹栽菊,怡然自乐。他有一首诗作《即事》,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宾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澹然心地夷。就连《宋史》也赞叹他: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 

(金华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