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探访总理祖居 感受伟人家风

2021-03-15 06:30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日。今年是总理诞辰123周年,让我们走访周恩来祖居,缅怀总理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一生,实地感受伟人家风。

image003.jpg

周恩来祖居

  在绍兴市区劳动路369号,坐落着一组具有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这就是周恩来祖居,俗称百岁堂,他的祖辈世居于此。

image005.jpg

周恩来祖居第一进门斗上的楹联牌匾

  走进周恩来祖居,第一进门斗上悬挂着:“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莲溪”指“出污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为周家先祖。《周氏家训》尊先祖祖训,要求“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百岁堂正厅“锡养堂”

  往里走是百岁堂的正厅“锡养堂”,是百岁堂周氏族人举行祭祖、婚娶等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这里见证了周恩来公私分明的为政之道。

  1950年、1953年,周恩来分两次将38万、20万(均为旧人民币)汇至绍兴,用于缴纳百岁堂(锡养堂和西院诵芬堂)的房产税,并交代亲族,国家税收绝对不能欠缴,要求一次交清,绝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image011.jpg

锡养堂侧房客厅

  在锡养堂侧房客厅,周恩来曾自费宴请亲族。1939年3月周恩来到绍兴的当天,他给族曾祖父写了一便条,要求代为置办宴席,代请亲族长幼,并附上100元国币,坚决不用公家的钱。在担任了总理后,周恩来更是和身边人约法三章,规定了“三不沾”:私人的事不坐公车,不沾国家的便宜;亲属来机关探亲,就餐自己买票,不沾集体的财富;不得以总理的名义接待或收受礼品,不沾机关和个人的利益。

image013.jpg

 诵芬堂小堂前

  再往西走,过了百岁堂西轴线的第二进楼屋,便是属于周恩来祖父的家产,为周恩来故居诵芬堂,周恩来小时候曾短暂居住于此。

  在诵芬堂的小堂前有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周恩来的大伯父周贻庚立下的家训。周恩来曾说“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在他小时候,他的生活基本都由大伯父照顾,因此受这两句话的影响很深,从中也能找到周恩来严于律己、勤俭治家思想的根源。

image015.jpg

诵芬堂侧房周恩来曾经居住过的房间

image017.jpg

诵芬堂后院厨房

image019.jpg

周恩来穿过的衬衫衬裤

  诵芬堂保存有周恩来曾经居住过的房间以及部分他曾使用过的物品,是周恩来一生追求勤俭朴素的缩影。他的衣服破了,补了又补也不愿意买新的。吃饭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

_MG_9794.jpg

_MG_9827.jpg

周恩来纪念馆廉政展区

  在百岁堂的东面,是周恩来纪念馆,通过大量照片、实物、手稿和书信等展品展示了他勤政廉洁的一生。

image025.jpg

十条家规

  在这里,陈列了周恩来著名的《十条家规》。1956年秋,在绍兴百岁堂的从堂叔周云峰直接去京找周恩来要求安排工作,周恩来在热情接待之余,动员叔叔回绍兴,自谋职业。为此,他召集了在京的所有侄辈,制定了《十条家规》。周恩来对自己及亲属的严格要求,可以称得上是廉政教育的典范。他立下的十条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

image027.jpg

四要六不准

       周恩来除了严管家人,对身边工作人员也始终严格要求,谆谆教诲他们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

  家风对人生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深刻。从先祖周敦颐的《爱莲说》到《周氏家训》,再到《十条家规》,它们始终一脉相承,既和周恩来廉洁从政、勤俭治国的一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又警醒后人要廉洁齐家,重视家风建设,自觉树立良好家风。

(绍兴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