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张元济:为人之道,修身为本

2021-03-29 06:30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图片5.jpg

张元济图书馆门前镌刻有张元济先生读书名联的大石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先生手书的读书名联,镌刻在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门前的大石上,每当有读者经过,均心存敬仰,备受鼓舞,也反映了数百年来,海盐张氏家族耕读传家,廉洁修身的家国情怀。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任华东军政、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当选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和文献学家。在图书出版、古籍整理、版本目录学、校勘学、藏书和图书馆学等领域贡献卓著。


张元济纪念馆中陈列的镌刻有十世祖张奇龄家训的楠木板

  1987年,海盐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张元济先生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建起了以张元济名字命名的公共图书馆——张元济图书馆,同时设立了张元济纪念馆。纪念馆中陈列着4块高90多厘米、宽40多厘米的楠木板,一面镌刻着其十世祖张奇龄立下的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吾子孙善守不替。匪学何立,匪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一面是其七世叔祖张芳潢的家训。1914年,张元济在上海建造新居时,亲自将祖训以隶书缮写,并加跋语请人镌刻在楠木板上,镶嵌于客厅的拉门之上,视如珍宝。

张元济《新治家格言》

  张元济受张氏门第严谨的学风和家训影响,重视个人思想修养,尤能推己及人,于1948年 “访朱伯庐体兼补其所未备”,撰写了584字的《新治家格言》,其中所蕴含的修身、自立、除旧、仁心等廉政内涵,是张元济廉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一生孜孜追求和实践的价值所在。其廉政故事曾被《中国纪检监察报》《检察日报》《清风》《反腐败导刊》等报刊收录。

  大公无私

  张元济历来主张重责轻利,每年所得红利自己规定要低于其他高级职员。每遇身体不适,虽照常上班而拒受全薪。如遇病休,则要求公司停发自己的工资。至1926年退休,积款连本带息达到5100多元,请他提取,他坚不收受。公司只得按他建议把这笔钱当作教育基金,为公司低收入职工的子女缴纳学费。在用人方面,张元济提出“取诸社会,用人惟才”的方针。认为“满清之亡,亡于亲贵;公司之衰,亦必由于亲贵。”张元济的儿子张树年,当年从美国留学回国,擅长经济管理,对商务印书馆来说,是亟需的人才。但张元济始终以公司大局为重,提出“我历来主张高级职员的子弟不准进公司,我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退休后,张元济义务主持《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重要文献的编辑工作,对于公司奉上的酬薪支票,只略作沉思,便挥笔复函:“……断断不敢拜领,原票注销缴上,敬乞收回。”


  张元济先生自费支付电报费漫画(黄炳虹画)

  建国前夕,张元济应邀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期间,因公司事务,张元济委托大会招待处往上海发过一份电报,事后多次向该处邓主任询问费用,邓都避而不答。无奈之下张元济让人去电报局了解价格,然后把电报费交到邓主任处,并恳切地说:“公款不可滥用,如果这笔钱实在不好处理,也应该留在招待处当作公费使用。”会议期间,为照顾张元济生活起居,有关方面允许其儿子张树年到会陪伴,并送来作为补贴的零用钱,张元济却“不敢领受”。一位代表劝说“规定供给,不必过谦”。张元济却说:“我们父子二人来此,食宿已极受优待,何敢再耗公款?”一个月后,张元济在日记中写道:“招待处送零用费一万六千元。于原单上注明‘不敢领受’。”

  廉洁大义


  张元济先生拒与日伪合作漫画(黄炳虹画)

  上海沦陷后,张元济一家生活日益窘迫,连为数不多的善本都陆续卖掉了。在一位亲戚的建议下,开始鬻字为生,但面对汉奸的重金索字,则视如粪土。汪伪政府的浙江省长傅式说附庸风雅,托人送去一幅画卷,请他题字,还附有11万元的支票。张元济从支票的印章发现是傅式说,马上断然拒绝,退回支票,修书一封:“是君为浙省长,祸浙甚深……以是未敢从命”。张元济自己生活颇为艰难,对贫困潦倒的裱画师却慷慨相助。上海南市有家小裱画店,营业萧条,全家数口濒于绝境,因以前与张元济有装裱业务关系便上门求助。张元济自己也囊中羞涩,无力资助,但他取出所藏的三副自书对联相赠,让其装裱后出售,以解燃眉之急。店主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节俭慷慨


  张元济先生清廉节俭漫画(黄炳虹画)

  张元济崇尚俭朴,经常教育晚辈勤俭节约,无丝毫奢侈浪费之恶习。勤俭持家之风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就连绳子、纸片一类都是不允许浪费的。张元济广交八方人士,每天都会收到大量信件。他把信封积累起来,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让家人做一次“翻转信封”,就是把收到的信封拆开,翻过来重新粘贴好,再次利用。即便在经济较为宽裕的1910-1920年代,他也还是本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观念,治家和教育小辈。他的侄子张树源和儿子张树年就在上述这段时期内出国留学,他先后给两人写了信,提出了生活、学习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要求。在用钱方面,多有“务宜格外节省”“节俭为人生美德”“撙节动用”“我生平不肯滥用钱,且可省即省,故此时不至于空乏。深望汝知此意”等教导。


  张元济先生捐赠祖宅漫画(黄炳虹画)

  抗战胜利后,张元济在一次《新闻报》记者专访时流露出对家乡海盐教育的忧心:“八年战争的结果,海盐的房屋被毁了百分之八十,这里的老百性连吃饭都成问题,教育似乎就更有问题了”。 1951年4月,85岁高龄的张元济虽已瘫痪,但心里仍挂念着家乡的教育。于是致函海盐县人民政府,信中表示“愿将祖遗座落城内虎尾浜现租与县立中学使用之房屋全所并余地捐与该中学为校舍”。当中学领导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读张元济“捐赠证文”时,全体师生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在张氏学风和家训影响下,张元济的后人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勤奋节俭。数十年来,哲嗣张树年,孙女张珑、嫡孙张人凤陆续向张元济图书馆捐赠张元济手迹等珍贵文物数百件。

(嘉兴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