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了凡四训》:向善立身 清廉家风代代传

2021-03-31 06:46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袁黄(1533-1606),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了凡,祖居嘉善县陶庄镇陶庄村,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他聪颖敏悟,博学多才,在历数、律吕、水利、兵事等方面皆有造诣,一生著述颇丰。他执笔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是一部具有劝善性质的家训著作,以“改过”“积善”为思想核心,教之以德,劝人积善,强调从治心入手提升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袁了凡.jpg

图为袁了凡铜像

《了凡四训》共11600多字,是袁了凡以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揭示了一个人处世要务是“立命”,要胸怀大志、心系国家、自律自省、修身修德,通过个人坚持不懈的实践与努力,自强不息、改变命运,而不要被命运束缚手脚。

【了凡四训】书籍.jpg

图为翻印的《了凡四训》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书中从治心入手,强调自律自省,作“为官功过格”,将每日所做之事记录于上,每行一善记数,每有一过退除,将自身所行善恶量化,不断规范行为,提升自我,敦促自己始终保持一颗清正廉洁的为民之心。而对于如何改过,则提出具体方法,要“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

全书的重点是劝善,“积善之方”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袁了凡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该篇通过列举10个行善事得福报的事例,说明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10个最基本的行善方法,论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袁了凡认为,为善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所谓“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作为“改过”和“积善”成果的保证,袁了凡于之后设“谦德之效”篇,用多个事例说明“满受损、谦受益”的道理,告诫儿子,不论天道人事,只有“念念谦虚”,才能将已积之善护持住。

《了凡四训》“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读起来亲切感人。文中不仅用“我嘉善同袍”这样亲切的口吻,而且多以其儿子熟悉的亲人、亲戚,以及嘉善乡亲作为例子讲述,话语虽简单,包含的道理却丰富深刻。

陶庄村了凡善文化陈列室1.JPG

图为嘉善县陶庄镇陶庄村了凡善文化陈列室

做官要旨,乃以民为本。袁了凡是一位“廉吏”,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历代先贤的民本思想、明德之志、勤勉精神和廉洁操守,他常告诫同僚:“大抵人生财禄,原有定数,贪者枉自秽污,而终身不能得一毫非分之物,廉者落得清修,而终不失吾命中所有之财”,故“我辈既号同心,各当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

为官几十载,袁了凡时时刻刻将民众放在心上,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民惠民。他走遍乡里的角角落落,关心百姓疾苦,在民众饥饿的时候,送去粮食;在天气寒冷时,为他们送去保暖衣物。在他为官期间,做了很多实事,重视生产,劝农兴农,轻徭减赋,弛禁缓刑,为百姓脱厄解困。他疏通河道,筑堤防涝,因势利导,变水患为水利,并引来优良稻种推广,为无数百姓开启救生之路。

祖居地袁家埭【家训门牌】.JPG

图为袁了凡祖居地袁家埭各家各户的家训门牌

袁了凡不仅廉洁用权、廉洁从政,更廉洁齐家,带头形成了清廉家风。他以其学问修养和亲身经历对家人谆谆教导,培育出袁氏忠义醇厚的良好家风。袁了凡的夫人为儿子裁制冬天的衣服时,摒弃丝绵材质,而选用了便宜的棉絮,将省下来的钱做成几件棉袄,给贫寒人家过冬。他的儿子袁俨少承父训、秉持家学,在高要(今属广东省肇庆市)为官时,遇到夏水秋涝的自然灾害,当时城中水深三尺,他把民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在暴雨中奔走救灾,最后因为过度劳累,呕血而死,当地百姓无不哀悼惋惜。

“袁了凡清廉为官、勤政为民的事迹和廉洁自律思想,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精神食粮和行为范式。”嘉善县纪委县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挖掘《了凡四训》中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熏陶和教导党员干部群众尚德尚廉、自律自强,使党风与民风形成良性互动,转化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和现实行动。

(嘉兴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