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表厥宅里”花厅传佳话:为官廉为本 做人善为先

2021-05-11 06:30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出自《尚书·周书·毕命》,意为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表彰善良,斥责邪恶,树立好的风气。磐安县新渥街道道士岙村的一处古建筑,便写有“表厥宅里”,寓意这是一座善良、显达之人的居所。

image.png

表厥宅里

  走进这座花厅,偌大的门堂呈现在眼前,一只只雕刻精美的牛腿(在古建筑中,牛腿的学名叫做“撑栱”,是梁托的别名。)尤为引人注目,飞禽、走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可见主人为建造它花了不少心血。“表厥宅里”花厅,约建于清代末年,建造者为黄惟森。因儿子英年早逝,留下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嗷嗷待哺,舐犊情深的黄惟森为抚养血脉,给孙辈们提供好的安居环境,便耗费巨资建造此花厅。

image.png

雕刻精美的牛腿

  黄惟森,生于1849年,是清末贡生,他致力于造桥、行善等公益事业,乐善好施的事迹传遍十里八乡,东阳市千祥镇的后马桥、永康市世雅桥等都有他的印迹。当时的永康县县令被黄惟森的高洁品质所感动,特写下“表厥宅里”对他进行表彰。单独来看,“宅里”意为“乡里”,道士岙黄氏族人素有乐善好施家风,至今已延绵百年。

  明末清初,道士岙黄氏始祖黄应杰、黄应柏兄弟二人,为躲避战乱从东阳殿下逃难至一个叫乌幽的小山村,那里人迹罕至,植被茂密,他们便扎根于此,以贩卖柴木为生。黄氏兄弟二人,为人仗义,乐于助人,很快被周边村民所接纳,后在屋楼村村民的推荐下到现在土地肥沃的道士岙繁衍生息。

  黄氏始祖的第五代孙黄廷海,生有九子,被后代子孙尊称为“九常太公”。每年清明节,后代子孙都会去邻村麻车下村祥里自然村他的墓前去祭祖。道士岙先祖为何安葬在祥里?这其中又有一段佳话。

  黄廷海财丁两旺,治家有方,且乐于助人,威望颇高,备受邻村人的敬重,周边村每有纠纷都会请他去讲和。一次,祥里村发生重大纠纷,现场愈演愈烈,有大打出手之势,村里人赶紧到道士岙求助“和事佬”黄廷海。一听情况紧急,还在地里劳作的黄廷海顾不得收拾,马上跟着村民翻过岩岗岭,徒步6里山路来到祥里,没喝口茶就赶往事发地。在他的极力劝说下,这场风波被平息了。祥里村民为了感激黄廷海的帮忙,就将村内一块地赠送给了黄廷海,黄廷海去世后便安葬于此。

  image.png

花厅全貌

  为官廉为本,做人善为先,黄氏宗谱记载的为官为人祖训,为道士岙黄氏后裔乐善好施的家风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沿着历史脉络,《殿下黄氏宗谱》记载了黄氏先人黄溍清廉为官的蛛丝马迹。

  黄溍(1277—1357),字晋卿,婺州路义乌人。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延祐六年(1319),黄溍到绍兴路诸暨州任判官,当时的诸暨积弊深重,棘手难题较多。按照惯例,官府巡海船三年就得更新,费用由官府支出,但不敷之数,须由百姓补足。于是,一些贪官借机向百姓伸手敛财,多收少付,中饱私囊。对这一敲诈百姓的陋政,黄溍主张变革向例,杜绝贪污,节省开支,还把多余的钱退还给百姓,从而减轻了百姓负担。百姓领了这笔退还的钱后,欢呼声不断,称黄溍是清官。

  乐善好施,犹如清正廉洁江河的一脉分流,影响着道士岙黄氏后裔,他们以普通百姓的姿态,用乐善好施的行为,传承着先人廉洁奉公的家风。

(金华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