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贺溪倪氏:耕读传家 留名百世

2021-06-12 07:13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史载,倪姓出自春秋,以封地为姓,距今已有2800余年。宋朝时,朝议大夫倪侅随宋朝南迁,皇帝御赐虞东贺溪为其封地。其长子倪忠由贺溪迁横山,即今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倪氏在此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CN6A8771_副本.jpg

上虞贺溪倪氏族谱

  倪氏耕读传家,廉明慈惠,精忠报国,代不乏人。其中最具盛名的是十五世孙倪元璐,其曾祖倪铠、祖父倪应蕲、父亲倪涷,均以德行高尚入祀上虞乡贤祠。再加倪元璐与倪会鼎父子俩,倪氏接连五代从祠乡贤,从古到今举世罕有。

QQ图片20210603163737_副本.png

倪元璐画像(作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之前,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倪元璐(1594年-1644年),字汝玉,号鸿宝,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以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李自成陷京师时殉国。无论是为政为人还是文章书法,后世对其都有颇多赞美。

CN6A8762_副本.jpg

倪元璐故居

  倪元璐被后世誉为“文章华国,节义维风”,这与其少年时代良好的家风家教密不可分。十五岁那年,父亲倪涷去海南琼州做知府,行前约请了教师来家督导,并留下示儿家训,其中讲到:儿子正处于决定今后立业成败的关键时期,工夫不可一日错过,所立课程毋得鲁莽作辍而自堕低趣。家训还要求保持清净纯真的环境,不许纵酒玩乐,不得闲说别人短长,不得牵拉师傅妨碍教育,事事要尽到“长善救失”的教育责任。倪元璐十七岁以前,倪涷不让他参加考试,静心修身而厚积薄发,至十七岁上果然一鸣惊人,“郡县监司三试皆第一”,为举人解元。

QQ图片20210603164127.png

倪元璐《草书体秋诗轴》故宫博物院藏

  倪元璐书法作品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并称“晚明五大家”,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名气一大,就有很多人上门求文字笔墨,“得其霏絮,如贫子拜金璧。”一次有客人拿着上好纸张请他赐墨宝,他写了十个字停下来问这字派甚用场,答约送某官人,倪元璐很恼怒,“欲遽裂之,客夺而窜”

QQ图片20210603161736_副本.png

倪元璐书法作品

  字如其人,倪元璐一生,清正刚直。他奉命前往江西主持乡试,以“孝慈则忠,皜皜乎不可尚已”为题,影射讥刺大奸魏忠贤。此题一出,“人为咋舌”,都以为倪元璐祸之将至。幸而这时崇祯皇帝继位,立马肃除魏忠贤,倪元璐不但化险为夷,而且即为崇祯器重。

  倪元璐不仅自身清正,还致力于财政改革,开源节流,肃清当时官场的奢靡浪费风气。他任户部尚书时,提出了“三做”:一是实做,先准饷以权兵,因准兵以权饷,则数清而饷足;二是大做,凡所生节,务求一举而得巨万,毋取纤涩,徒伤治体;三是正做—以仁义为根本,礼乐为权衡,政苟厉民,臣必为民请命。他夙兴夜寐,志书上多有他亲自抓后勤、筹粮饷、督漕运的事迹记载。

  然而,明朝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倪元璐虽竭尽全力,但仍无力回天。君亡与亡,以身殉国,是他最后的坚持。史载当时李自成部下蜂拥入室,见倪元璐陈尸堂中,“知其忠臣,各叹息罗拜而去”。南明弘光皇帝抚恤死节诸臣,下诏褒奖倪元璐忠烈第一,赠特进光禄大夫太保吏部尚书, 赐谥号文正。

CN6A8756_副本.jpg

元璐书房内景

  倪氏后人将位于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的倪氏老宅捐出,由村集体出资修缮成为倪元璐纪念馆,供世人参观凭吊。

  在倪氏“耕读传家”的家风影响下,村干部与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抓村庄建设,并建起了元璐书房、鉴知馆等一批文化阵地,“忠孝和善”的人文精神在倪梁村蔚然成风。如今的倪梁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真正成为了“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绍兴市纪委市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