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次坞俞氏:治行廉明 家传清白

2025-01-07 11:55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在诸暨北部,10公里长的次坞溪穿镇而过,一路绿意,尽显小桥流水的自然风光。诸暨市次坞镇,这是一座素雅静谧的山水小镇,古韵犹存,乡风淳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革命活动家俞秀松的故乡。


次坞全景图

  在次坞,俞为大姓,以暨阳次坞俞氏为名,旧称次峰俞氏。据记载,这支俞氏本姓于,始祖孟仁公为避唐末之乱从浦江华南改姓迁居萧邑大坞,后其子转徙次坞。在“治行廉明 家传清白”的家规家训熏染下,俞氏子弟勤劳创业、耕读为乐,人才辈出、荣光闪耀。


次坞俞氏宗谱

  在家规家训中凸显清廉的渊源,得从次坞俞氏宗祠“中和堂”祠祖贵三公说起。贵三公名为俞泾,字本清,号廉斋,南宋时期与朱熹为同榜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御史等职。他秉性耿直,刚正不阿,曾多次直言谏斥弄权直党的奸臣。他为官清廉,治家严谨,在族中定下“治行廉明、家传清白”的训言,成为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

俞泾画像

  俞秀松之父俞韵琴是清末最后一代秀才,其思想开明,提倡新学,注重言传身教,教导子女要以身作则、厚道自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革命时期,为策应周恩来等人领导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俞韵琴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宣中华等一起赴嘉兴地区做农民革命的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他还为新四军金萧支队的活动秘密筹措经费、运送弹药。俞秀松在回忆父亲时提到“他是一个正直的好人,对我少年时期影响很大。”

  当时的文化大家蔡元培、戴季陶为俞氏撰写谱序,其中就有“俞氏子姓振振多君子,人用贡瞽,言以质之”“能进而上推其所自生”之句,足见对俞氏求实上进家风的肯定。

bd3eb13533fa828b65714453fc1f4134970a5a34.webp (1).jpg

戴季陶撰、俞翘云书的次坞俞氏宗谱序

  清廉家规家训的无形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革命先烈、党的优秀战士俞秀松。在父亲的教诲和家风的熏染下,他离开家乡,立志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纵观革命生涯,俞秀松烈士身上始终有着刚正不阿、敢作敢为、踏实苦干、坦诚无私的光辉品质和革命精神,他一生清廉守正、知行合一,一身正气、敢于碰硬。1935年6月,俞秀松到新疆帮助时任都督盛世才治疆,坚决贯彻“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他不畏强权,不徇私情,惩治新疆伊犁河警备司令邱宗浚尤为人称道,伊犁百姓闻讯拍手称快。

src=http%3A%2F%2Fwww.mzfxw.com%2Fd%2Ffile%2FArticle%2Flszm%2F2019-09-25%2F468744d1764bf67c22821e6c2e5892e5.jpg&refer=http%3A%2F%2Fwww.mzfxw.webp.jpg

俞秀松在新疆(左四)

  家风传万代、家训润无声、家规醒后人。至今,次坞当地仍保留着多处俞氏宗祠,述说着俞氏后人对凝聚先贤智慧的优良家风的推崇和珍视:溪埭村内有孝思堂、敦厚堂等祠堂,高悬着“文魁”“登科”等匾额;大儒村的永和堂,墙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次坞老街上的中和堂内设有二间古今名人展陈,堂前的勤廉照壁上书写着“廉而洁一身正气,勤而俭两袖清风”的治家格言……

微信图片_20220621120125.jpg

清廉文化进礼堂活动

  近年来,俞氏后人总结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勤廉事迹、高尚品格、民本思想等,提炼时代内涵,编演《俞氏清风三句半》《清廉次坞》等节目,在各类文化走亲活动中演出。当地还将俞氏清廉家规家训有机融入农村文化礼堂清廉内涵建设之中,积极组织开展清廉建设进庭院、争当廉内助等活动,推动清廉家风浸润人心。

参观.jpg

党员干部参观俞秀松故居

  与此同时,次坞镇依托红色资源,以俞秀松烈士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等清廉事迹为蓝本,把清廉教育融入红色传承,推出“秀松长青”红廉研学游线,吸引广大党员干部前来学习参观。这既充分展示了俞氏儿女崇德尚廉精神风貌,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廉洁文化独特引领力、传播力和感染力。


(诸暨市纪委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