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童第周:一份家国情 悠悠赤子心

2022-10-30 07:59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宁波白岩山风车公路南麓有一个狭长的山岙。这个山岙里不仅有梅溪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出过许多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可谓人杰地灵。其中有一个村子,不仅风景秀丽,还出了70多位教授。这个村子叫童村,是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故乡。

⑨童第周在实验室.jpg

童第周在实验室

  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在近五十年的科学实验中致力于生物胚胎发育实验,首次解决了文昌鱼产卵和人工授精等问题,晚年又成功地培育出具有两种鱼性的“童”。的一生热爱祖国,勤奋进取,献身科学,廉洁奉公,为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放弃优越条件 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刻毅然回国

  在位于童村的童第周故居内,悬挂有一幅书法作品,上书“滴水穿石”四个大字,相传是童第周父亲送给他的座右铭。童第周少时入私塾,18岁时进入效实中学读书,通过努力,他从“倒数第一”成为“正数第一”,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

DSC00077.JPG

童第周故居

  1930年,28岁的童第周抱着一颗科学救国的赤诚之心,远赴比利时留学。语言不通、生活拮据、备受外国人歧视……重重困难并没有打倒童第周,他越挫越勇,始终低调、务实地学习、工作,用出色的成绩证明了“中国人,能行”。

  留学期间,童第周发表了一批学术成果并获得博士学位,给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博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完成博士学业后,导师说:“你留下来可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但他谢绝了老师的挽留,“我要把所学带回祖国,把中国生物发展起来。”

  1934年底,童第周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回国出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山东大学被迫南迁,童第周坚持跟着学校走,从安庆到武汉、到沙市、到四川万县,辗转万里,一边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一边坚持科研教学

  同甘共苦 夫人终身仅为副教授

  童第周与夫人叶毓芬相知相伴,共同奋斗在科学实验第一线,被誉为中国生物界的“居里夫妇”。有人统计,童第周夫妇俩合作的科研论文,占童第周主要论文的60%以上。

640.png

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在讨论实验结果

  为搞科研,童第周夫妇俩经常自费购置设施,负了一身债。1941年,童第周内迁到四川宜宾的同济大学生物系任教,当时的科研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实验设备。夫妻俩就在镇上的旧货店里,淘了一台二手显微镜,花费了6.5万元巨资,相当于两人2年的工资。为此欠下的钱,两人11年后才全部还清,而这台显微镜也跟随了童第周之后30多年的科研生涯。

DSC00082.JPG

童第周故居展厅

  童第周虽身居高位,但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在生活上,童第周与叶毓芬是夫妻,在工作上,童第周是她的领导。为了避嫌,童第周经常把本该属于叶毓芬的晋升机会,留给其他同志。这使得叶毓芬一直到去世时,都没有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而她从未有半句怨言。

  童第周子女大学毕业,服从国家分配,晚年只同意一个儿子进京照顾他生活。国家给他配备了小轿车,但他从不让家人借用。有一次儿子上班顺路,他也不让搭乘,说这是工作用车。但他对家乡一往情深,把收藏的古董字画无偿捐赠给浙江博物馆,还给家乡送来了树苗和农作物种子。

  “滴水穿石”家训 鞭策三代科研人

  从“滴水穿石”到“为自己争气,为祖国争气”,童第周父亲的话始终激励着童家后辈践行“愿效老牛,为国捐躯”的誓言。

04童第周故居 (3)_副本.jpg

童第周故居

  时间流转,童第周及其夫人叶毓芬的治学之道、报国之情,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也早已成为童家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父亲的治学为人之道是传家宝,特别是‘滴水穿石’的家训更是成为对我们的一种莫大鞭策。”童第周的儿子童时中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在模块化与标准化、机械结构与造型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成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知名模块化专家。

  童时中的儿子童和钦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从事通信网络开发工作。在研发电网和通信网半实物联合仿真平台时,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工作一度遇到不少障碍。童和钦正是凭着滴水穿石的韧性,最终攻克了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现在,这项技术正在向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推进。

DSC00087.JPG

童第周故居展厅

  童第周开创了中国的克隆事业,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科学家的本色。他所从事的事业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属于他的祖国,他的精神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研人。

(宁波市鄞州区纪委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