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宝成像
蓝宝成(1844-1925),浙江云和人,字韶九,号培莲畲族,他是处州第一位中恩科贡生的畲民,一生致力于兴办教育、畲汉平等团结,留传下“崇廉重教、诗书济世”的家风家训,被誉为云和学界“三英”。
兴办学堂育人才,畲汉通婚倡平等
新岭村位于云和县城西北方向,巍峨的鹿角尖南麓,是一个畲汉混居的少数民族村落,畲族蓝氏家族占了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畲族属外来客籍,早年生存艰难、文化落后,“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番薯丝吃不饱”是旧时畲民贫穷困苦的生活写照。
新岭村全景
在封建科举时代,畲民在政治和文化教育上,备受歧视和排挤,畲民不准参加科举考试,新岭蓝氏家族亦不例外。据《处州府志》载:“畲民为耕作苦,或佃种田亩,或扛抬山舆,识字者绝少,士人以异类目之,彼亦不能与较。畲民有读书者,入衙门充书史,未敢考试,间出应式,土人则攻之……”文化教育是一个家族兴起的希望,然而在当时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希望极为渺茫。
嘉庆八年,政府终于恩准畲民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畲民中受教育者极少,在开放考试的情况下也鲜有名列前茅者。直至光绪八年,新岭村蓝氏家族的蓝宝成中恩科贡生,成为畲民中的首例,蓝氏家族曾经黯淡的门楣第一次被擦亮。出生于道光二十四年的蓝宝成自幼勤奋,好儒学喜易经,中恩科贡生后任石门县(今桐乡)署儒学正堂,官正八品,专管教育。他深切地感受到畲民文化落后之痛,家族兴起必须崇文重教,畲汉平等必要奋起抗争,于是他毅然辞官返回故里,腾出自家厅堂作为学堂,并亲自执教。
为了鼓励子孙后代求学,蓝宝成用毕生积蓄置办了十亩田产,将田租用作家族子弟求学费用。蓝宝成思想开明,经他培养的学生,不拘畲汉,如学生蓝庆东考取清末(宣统二年)贡生,饶益三、诸葛鸿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光复会,致力辛亥革命,张之杰出任天台、云和、庆元等地县长。除了兴办教育,他还致力打破畲汉民族藩篱,追求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汉文化元素更快融入当地畲族生活习俗。长期以来,处州温州一带“畲汉向来不通婚”,而迈出“畲汉通婚”第一步的正是蓝宝成。光绪二十一年,他将女儿蓝章翠嫁给了家住县城古官巷的清末贡生廖奏勋,并亲自主持婚礼。当时有些蓝氏老人表示疑虑,蓝宝成风趣地说:“哈佬(汉人)偕山客(畲民),小麦偕大麦,都是一家人嘛!” 蓝宝成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藩篱打破、畲汉渐亲,在此后的百余年时间里,畲汉联姻日渐频繁。
勤学修德好家风,诗书济世代代传
在新岭村,有座蓝宝成建造的蓝家大院。两进大门,第一进大门门额上书“钟秀流芳”四字,第二进大门两侧高高竖立着桅杆石,门额上书“紫气东来”。大院为三进七开间两厢式结构,房间门楣上悬挂着民国十二年大总统题褒的“乡里矜式”等匾额。站在这栋历经两百多年风雨的老宅里,依稀能感受到当年的书香之气。
蓝宝成故居大堂
在这座院落里,一代又一代蓝氏族人继承家风家训,刻苦攻读、勤奋学习,他们深知只有振兴文化才能提高畲族的社会地位。蓝宝成长子文澣和三子文显都考取了秀才,次子文蔚毕业于浙江政法学校,四子文德、五子文奇和六子文治先后毕业于省十一中学,孙辈祥麟、瑞麟、坤麟、寿麟等毕业于县立高等学堂。
蓝宝成共有六个儿子,次子蓝文蔚尤为出色,他从小聪明好学、心怀远志,深受父亲思想影响,他从浙江政法学校毕业后,经蓝宝成的推荐,任福建霞浦“福宁三明会馆”董事律师,积极为受欺压的畲民伸张正义,维护权益,历时13年,誉满闽东、浙南畲区。
据福建《霞浦县畲族志》等资料记载:“福宁三明会馆”是闽东、浙南畲族民间社会公益团体,建于光绪二十五年。民国初年,废科举、兴学堂,但畲民上学仍多受刁难,浙江泰顺、景宁等处,均发生不准畲族学生入学事件,蓝文蔚以律师身份起诉,畲民入学问题终得以解决,三明会馆随之名扬闽浙畲区。一时间许多畲族宗人纷纷要求入会,至民国五年,共有连江、罗源、闽侯、泰顺、平阳等10县畲民加入。
蓝文蔚长期驻馆,义务为畲民服务,对内调解族人纠纷,对外为畲民做主,代写诉状、代打官司,维护本族利益。如福鼎市浮柳村的畲汉两族发生山林产权纠纷,蓝文蔚出面干预,保护了畲民的合法权益,霞浦南乡多起畲汉纠纷,皆由他出面解决。
蓝宝成故居大院外围
如今的新岭村,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子孙后代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供职。蓝宝成后裔近百人,其中公务员有二十多位,默默奉献在各个岗位,教育队伍有十几位,其中不乏大学教授,他们均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近年来,云和打造了新岭畲族村蓝宝成故居,将他勤学厚德、清正廉洁精神代代相传。
(云和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