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环岛(1904-1940),浙江洞头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缅越华侨的卓越领导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杰出的新闻、教育、文化工作者。
林环岛像
战火纷飞中的逆行者
1926年春,就读上海暨南大学的林环岛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都在路上,三入东南亚从事党的革命工作,专心打造党在东南亚发生的喉舌。
1938年,林环岛担任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儿童抗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总领队和中共党支部书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和募捐慰劳活动。林环岛带着孩子们看望抗战将领,重温淞沪抗战经历;用自己在缅甸、香港看到的帝国主义压迫华侨的实例,启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在林环岛的带领下,“厦儿团”在演出途经的闽、粤各地民众及柬埔寨、越南的华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募集到了五大卡车的药品、衣物和一批慰问金,更是极大唤起了民众和华侨的抗日救国热情。
1938年,邓颖超同志(后排右5)在广州看望“厦儿团”时与林环岛(后排右2)等合影
“厦儿团”于1939年6月从越南撤回国内后,林环岛继续留在越南,在华侨中进行抗日救亡的组织、宣传工作,由于工作环境险恶,他的肺病已经很严重。据同期在越南西贡做华侨工作的周永权描述:“我去他的住所看望,只见他用布巾扎着头,咳出的血溅了一地,还伏在桌上不停地写文章。为了抗战,他把命都舍出去了啊!”
1940年12月26日病逝于越南西贡,年仅36岁。
造福乡梓的进步青年
林环岛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回乡次数不多,但每次回来,都不忘为桑梓造福。1931年,回乡的林环岛了解到家乡教育落后、校舍缺乏的窘况,便对家人做起了思想工作。他动员父亲捐献家里仅有的水田、和妻子一起捐出陪嫁的钱物,在他的召集和示范带动下,村里的乡贤和村民们纷纷捐地出资,终于将一所有教室、有礼堂、有操场的小学建了起来。
林环岛筹建虎头屿灯塔绘制的文书
作为家乡的知识分子,林环岛还数次渡海,实地勘察渔船事故多发的虎头屿暗礁地形,精心绘制了标注经纬度及各港口的航线和周围岛屿等信息的《虎头屿形势全图》,在提出了灯塔的设想后,他又编制了灯塔的具体选址、经费筹集、剪裁选用等详细方案,为后来的灯塔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红廉传家的精神丰碑
洞头民间有个习俗,就是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户户会把绒衣、棉被等物品拿出来晒。而林环岛的妻子拿出来晒却是林环岛留下的书报和信件。林环岛的妻子陈淑静就曾对女儿林黎明说:“这些是你爸爸传下来的,是我们家的宝!”
林环岛“舍小家爱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妻子。她常会与女儿念叨在上海与先夫一起奋战在宣传战线的经历。
“那时,我在周报社里帮助收集、剪贴资料,有时也跟着你爸爸外出,到剧院佯装看戏,趁演出中途熄灯时,散发抗日传单。”说起往事,陈淑静很自豪。林环岛也曾这样鼓励陈淑静:“国家正处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救国,要舍得小家。”这句话,成了陈淑静日后坚强生活、教育儿孙的传家格言。
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林家客厅,悬挂着一幅裱好的林氏家训:崇孝道、务读书、明德行。这是林家的传家之训,也是林环岛用一生在诠释的人生箴言。2008年,他的女儿以及外孙们搜集整理了他留下的报刊、书信,交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洞头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辑成《林环岛文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洞头区红色印迹馆内林环岛展厅
清风世守,德盛日新。如今,洞头区红色印迹馆展示了林环岛的先进事迹和历史照片,向世人诠释着“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的信念,也引领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汲取奋进力量、砥砺前行。
(洞头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