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大济吴俸:爱民如子 清廉为官

2023-07-31 08:07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大济村,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千年古村落,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庆元县的一颗明珠。历史上这个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的二百三十年间,陆续出现了26位进士,非进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三百余人,故有“进士村”之美誉。

图片2 (1).png

大济村全景图

  往村庄深处走去,青石铸就的门楼映入眼帘抬头望去,门头上刻有“延陵世泽”四字,门洞两边刻潆洄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楹联,彰显着这座官邸主人平和气蕴。

图片3 (1).png

聿新堂

  沿着拇指大的青色鹅卵石嵌成的一条“人”字形的过道往院内走去,可见有白石隶书三字:“别驾第”。这座官邸名为聿新堂”,是处州知府许国忠赠于明万历二十年,它向世人静静述说着其主人——爱民如子、清廉为官的品质

  吴俸(1555-1626),字介卿,松源镇大济村人。以德才兼备被举为茂才,选入太学。明万历十八年(1590)授山西都事,不久转辽东任职,有声绩。万历二十九年(1601升任琼州通判(古时通判又称别驾,人们亦称吴俸为吴别驾

图片5 (1).png

吴俸画像

  吴俸爱民如子,深得黎民爱戴。历史上的琼州,官员经常剥削和压迫当地的黎族同胞,而他们多次集体反抗却无果。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俸首任抚黎通判。任后,致力于民族间团结,为黎胞兴办学校,教授文化知识;改革婚丧习俗;开道路、凿井泉,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设市贸易,发展经济;垦地造田,积谷防灾。当地在短短几年间就出现粮丰民富、社会安定的景象,黎民深得惠泽。据史料记载,从此愿归朝廷管辖的黎胞达300余

  吴之所以能使黎胞感化悦服,除“爱民如子”、视黎民为同胞之外,还在于他立身公正,为官清廉。琼州特产丰富,民间盛行送礼之俗。吴棒唯恐有污清白,常常告诫自己,不敢“以一钱自欺”。黎胞深感其可敬可信情操,遂编了一首歌谣,并立碑纪念曰:“人道我公清似水,我道公清水不如。”

  后来,吴辞官还乡,黎胞特制“国虑无双”牌匾送到他家,遥表崇敬。吴俸的事迹被载入《黎岐经始传》和《广东省通志》。

  吴俸从琼州回乡后,主修宗谱,创建文昌阁、济川门,立滩会社田,鼎力桑梓建设。吴俸倡建文昌阁,鼓励人们发展文化事业,不忘人文精神,影响了很多人。诸如吴述、运光等家境虽困,仍不辍学业,以至学问渊博。

  吴氏一族所信仰的潆洄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琼州人民对吴俸“人道我公清似水,我道公清水不如”的尊崇,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吴氏一族乃至中华民族尊崇与弘扬的正直为人、公而忘私的精神。

图片4 (1).png

吴氏先祠

  至清代乃至民国,大济人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一直传承下来。解放前夕,大济村尚有华书院、日升书院等,私塾也有多处。直至现在,吴兆裔下子孙尚团结和睦,他们有的从政有的从教,当地人民爱戴。

  如今,漫步村内,“诗书传家、文章济世”的家风家训文化随处可见、蔚然成风。明代民居世德堂、挹清楼,清代民居达德堂……每个大门保存有砖或石刻匾额,文字有:延陵世泽、延陵旧家、恩迎北阙等。随处可见的匾牌、石刻,都流露着大济人对“书”、对“礼”、对“德”的推崇。

  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近年来,大济村借助古村落独特的人文资源,把优良家风文化融入村居建设、群众日常生活,并深度挖掘吴氏家规家训中的廉洁“因子”,打造庆元家风馆、大济村“家风文化一条街”等场所,深入推进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建设,让阵阵好家风、廉洁清风浸润千家万户。

(庆元县纪委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