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栅川于氏:两袖清风 一世清白

2023-09-14 08:09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名臣于谦的《石灰吟》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其忠诚清白的思想品格。

  于谦一生两袖清风,其清白之志永世回响。这份清白之志跨越九州大地,由钱塘江溯源而上,在金华市婺城区乾西乡栅川古村靠了岸。

于氏宗祠.JPG

于氏宗祠

  栅川村地处金华、兰溪交界处,靠近婺江,土地广阔,风景秀丽。栅川于氏和于谦均为钱塘于世珍一系。相传栅川于氏海一公于祯与同为浙江于氏十七代的杭州钱塘海六公于彦昭交好,海六公于彦昭之子生三公于谦。为正其家风,栅川于氏赴钱塘,引同宗于谦入家庙,奉为人文先祖。村中的于氏宗祠,便是为祭祀于谦而建。

  于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戊子年(1468年,堂名叫星聚堂。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门厅外为一牌楼式砖雕门楼,门额的青石匾上书有“百世崇瞻”四个精湛而苍劲的楷体大字,石匾下方有寓意祥瑞的石刻。岁月在廊柱上刻出斑驳的皱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时刻告诫着于氏子孙要有胸怀天下之心,传承先祖清白之志。


于谦像.JPG

于谦像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今杭州市上城区)。幼时聪颖过人,23岁考中进士,历任御史、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加封太子少保,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从25岁开始,到60夺门之变被害,于谦为官几十年,勤政爱民、公正廉洁、兢兢业业、忧国忘身,在国家危难之际,成为救时宰相,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


于谦生平事迹一览.jpg

于谦生平事迹一览

  于谦一生清正廉洁,即使是在他荣宠极盛的景帝时期,也从不恃权谋利,一切以国家社稷利益为本。《明史》记载,英宗复辟后,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于谦被下狱抄家,“家无余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任兵部尚书陈汝言,他是石亨一党,不到一年就“赃累巨万”。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氏祖训.JPG

于氏祖训

  一腔热血洒忠魂,两袖清风存正气。于谦把钱财看得轻如鸿毛,从不聚敛。他平时自奉俭约,衣不锦绣,食不兼味,从不铺张浪费。栅川于氏虽曾因盐业而兴,却始终教导子孙传承于谦之清廉勤俭的品格,廉洁忠厚传家。《于氏祖训》更是教导后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忠以立身,仁以抚众。居家勤俭,力戒淫逸;行善积德,福荫子孙。忠厚传家,唯读与耕;复兴前业,佑启后昆。芳声益远,作述维新,谨遵此训,贵在实行。”


清风亭.jpg

清风亭

  清白之志与勤俭之风孕育了栅川于氏的优良家风。如今,栅川村更是将于谦清白立身、清廉为民的家风融入清廉村居建设中,以“廉”建制,以“清”养德,创新推出村内民声议事堂,严格执行集体议事决策制度,规范小微权力运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同时,栅川村深入挖掘于谦文化中的清廉因子,厚植廉洁文化土壤,先后打造了清风亭,于谦家风一条街,开展了清廉家风故事会等廉洁文化活动,让群众充分感受廉洁家风和廉洁文化的滋养。

  滔滔婺江水,涤荡千百春秋。一首《石灰吟》,响彻栅川沃土。庙前溪水穿过爬满斑驳的转虹桥,流入栅川百户千家,昼夜不息汇聚成永恒不变的清白力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熠熠生辉。

(金华市婺城区纪委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