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李坑周氏: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025-10-27 14:15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松阳县李坑村因村溪流两侧多李树而得名,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自然宝地孕育繁盛家族,周氏先祖看中了李坑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迁居至此。据族谱记载,安民乡李坑村周氏一族发源于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一脉,其廉洁风范代代相传,人才辈出。

李坑全景_副本.jpg

  李坑村全景图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

  周敦颐为官清廉,治学严谨,为人正直,曾经以莲喻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此表达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也表达了其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IMG_2544.JPG

  周敦颐画像

  律己在心、律人在行。周敦颐在任永州通判时,侄子仲章来看他,想求个一官半职,周敦颐断然拒绝,并耐心地解释。临走时,周敦颐特地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其中一句“官清赢得梦魂安”更是流芳千古。周敦颐对自己下属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一次,周敦颐的一名下属多领了3石米,周敦颐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要求手下连同之前多拿的米一并退还,并处罚了发放米的仓官。

  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巡按端州,端州因盛产端砚而出名,端砚因“发墨损毫,书写流利生辉”,在北宋时就被列为贡品。当时的端州知州杜咨利用职权,纠工滥采、巧取豪夺,各级官吏纷纷仿效,从中牟利,贪墨成风,百姓怨声载道。周敦颐了解情况后,十分震怒,本想弹劾杜咨等官员,但担心罚不责众,于是上奏朝廷颁布禁令:“凡仕端者,取砚石毋得过二枚。”连官员自己使用都不能超过两枚,从中牟利更不允许了。禁令既出,贪风顿息。

爱莲堂外景图_副本.jpg

  “爱莲堂”外景图

  周敦颐在《爱莲说》推崇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千百年来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周氏族人,自迁居李坑村伊始,周氏族人便践行着踏实为人、本分做事、清廉为官、正直处世的原则,尊祖敬宗、教化百姓,周氏家族世代绵延的“勤俭、涵育、清廉”家风也成了李坑村的“廉莲”之源,塑造着属于李坑村的廉洁文化。

安民乡李坑村造纸工坊红色拓印研学活动_副本.jpg

  学生在造纸工坊开展红色拓印研学活动

  如今,村中依然保留着周氏宗祠,不少人前来慕名瞻仰。为了进一步弘扬李坑村周氏家族的廉洁文化,安民乡引导李坑村在周氏宗祠旁,立起周敦颐雕塑、保留一汪“清廉池”,依托“清廉长廊”“文化礼堂”等特定场景打造“廉”文化阵地,引导党员干部以“廉”养德,并持续做好“廉政公开”“廉情议事”“廉课教育”等工作。此外,李坑村还注重做好古法技艺传承与当代文旅产业的结合文章,将“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双非遗技艺叠加,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村古法造纸印刷体验游项目,先贤的哲理名言记录在村民手工制造的棉纸上,也深深刻进李坑村民的骨子里。

环村徒步古道1_副本.jpg

  环村徒步古道

  近年来,李坑村坚持“两山”发展理念,依托箬寮—安岱后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森林康养经济,形成以李坑村为圆心,安岱后、大潘坑等邻边村庄为圆周的森林康养共融圈,陆续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省首批19个乡村旅游点之一、省3A级景区村庄等荣誉,实现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全面推进了乡村振兴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松阳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