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公元833年-公元909年),晚唐诗人,本名横,字昭谏,出生于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十试不第而气节愈坚,五十六岁方得吴越王钱镠重用,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虽逢乱世而清操自守,为官清正廉洁。
罗隐像
文心淬玉 诗骨新风传正气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罗隐广为流传的诗句。他少时苦学,聪慧能文,历经十举进士未能及第后,以寒士之眼观天下,将满腹经纶化作《谗书》五卷,开创“乱世诗史”新风。其文如剑,抨击晚唐社会的弊政;其诗若钟,震醒官场朱门酒肉之奢。罗隐工于诗词,长于吟咏。《唐才子传》云:“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罗隐著有诗词四百九十余首,其诗词文笔立意深邃,构思精巧,韵味隽永,脍炙人口,是晚唐一代名家的典范。其小品散文有《谗书》《湘南应用集》等六十篇行世,笔触犀利,借古讽今,令人警示。《谗书》被鲁迅称作“是晚唐一塌糊涂泥潭里的光彩和锋芒”。
为官清廉为民请命显担当
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繁。罗隐在《夏州胡常侍》中写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反映了他个人的修养品德,表达了为官者要献身国事,不要去为子孙谋家财,不能以权谋私的谆谆教诲,体现出罗隐一心为国、不谋私利的高尚情怀。
关心百姓疾苦,是罗隐一贯的作风。《吴越备史》曾记载:时,西湖渔民每天要向钱王府上缴“使宅鱼”,渔民不胜其苦。罗隐作《题<磻溪垂钓图>》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钩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借以劝解钱镠。钱镠顿然大悟,于是“遂蠲其征”,减少渔民困苦。
诗脉绵延寒松劲节启后世
清朝王乃斌为纪念这位晚唐文人的傲骨气节,写下《罗昭谏墓》“晚唐诗笔健,给事老江东、遗稿千秋在,疑阡疑地同”,由此可见罗隐对后世学者文人的深刻影响。1995年,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追念先贤,示教后人,富阳区政府择址新登镇贤明山北山腰兴建罗隐碑林。步入大门,沿院落两侧长廊阶梯拾级而上,廊边墙面上的四十多块石碑,镌刻着由多位当代书法家所题写的罗隐诗句。一代诗词名宿罗隐的雕像立于院落正中,眺望远方,也许他正在构思创作一首新的诗词。
罗隐碑林
晚唐铮骨,诗谏清风。他的傲骨,让他在权贵面前不卑不亢;他的廉洁,使他在浑浊的官场中独善其身。罗隐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是坚守自我、绝不随波逐流的一生。他的诗歌,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他那炽热的情感与清廉的品格,激励着我们始终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守。
(杭州市富阳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