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宋濂:廉洁高风 诗书传家

2025-06-27 16:01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作为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 “明初诗文三大家”,和章溢、刘基、叶琛+同列 “浙东四先生”,更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界尊称为太史公、宋龙门,其文学与政治成就影响深远。

图片1.jpg

宋濂像

  宋濂自幼体弱,却天资聪颖,博闻强识,是闻名遐迩的“神童”。在浓厚的儒士家风熏陶下,他自小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幼时即嗜学”,以书为友,日夜研读。他先后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名师,在诸位大家的悉心教导下,宋濂的学识日益精进,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初,宋濂受朱元璋礼聘,入朝为太子朱标讲经,凭借深厚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深受太子敬重。此后,他又奉命主修《元史》,为史学发展贡献卓越力量,一路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等重要职位。洪武十年(1377年),年事已高的宋濂辞官还乡,本可安享晚年,却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命运急转直下,被迫流放茂州,最终在途中的夔州抱憾病逝,享年七十二岁。直至明武宗时,他被追谥“文宪”,故而世人亦称其为“宋文宪”。

宋氏家庙

宋氏家庙

  在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是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的聚居地,下溪前村则聚居着宋濂孙宋恺的后裔,三地宋氏后人已达3000多人。宋氏家庙,静静伫立在宋宅村西200米处,距离横溪镇仅2公里。据《潜溪宋氏家谱》记载,宋氏先人初因避祸迁居宋宅村,此后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族人为纪念先祖宋濂,建造了宋氏家庙,人们习惯称之为宋濂祠堂。祠堂坐南朝北偏西,五间三进的格局气势恢宏,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整座建筑采用硬山顶,五花山墙巍峨耸立,阴阳合瓦古朴典雅,更有望砖、封檐板和勾头滴水等精巧装饰,处处彰显着传统建筑的魅力,承载着宋氏家族对先祖的追思与敬仰。

家庙内的宋濂像

  宋濂的一生,刻苦好学是他求学的外在,德行端正是他治学的内在无论是年少按时还书,还是入朝从政,宋濂的品行一直是他的“金名片”。朱元璋曾感慨:“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这番评价,正是对宋濂高尚品德的高度认可。

家庙内的《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不仅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还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与浦江义门郑氏渊源颇深。他为郑氏家族撰写的《郑氏规范》,倡导清廉、孝义等价值观,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成为家族规范的典范之作。功成名就后,宋濂依然心系后辈成长,写下千古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以自身早年虚心求教、勤苦学习的经历为蓝本,字里行间饱含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勉励他们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追求卓越。

宋宅村家训

  在财物面前,宋濂始终坚守廉洁底线,他曾在门上写下“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的大字,彰显自己的气节与操守。《宋氏家规》中“勤俭为治家之本”“勤则天下无难事,其功名富贵无不自勤中来也,俭则胜于求人,其布帛菽粟未尝不是俭中来也”的记载,更是将勤劳节俭的家风代代相传。宋濂的清廉高风,成为宋氏后人尊崇的典范,在各行各业,宋氏后人都以清正廉洁、勤劳守信为准则,严守家规家训,让廉洁家风在岁月流转中绵延不绝。

学生参观宋氏家庙

  岁月悠悠,宋濂的精神历久弥新。如今,宋氏后人将宋濂文章作为必学内容,将廉洁家风深深植根于心中。在宋宅村,定期开展的“学宋濂”主题活动热闹非凡,吸引了大批学生和社会公众前来参观学习。活动中,人们诵读宋濂文章,感受其勤学精神,树立良好学风,立志成为有用之才。这一场场活动,让宋濂的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兰溪市纪委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