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廉广角 > 家规家训

郁达夫:读书明理,爱国如家

2025-08-22 10:07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富春江畔的晨雾中,郁氏老宅的青砖黛瓦静静伫立。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仿佛能听见一个世纪前少年阿凤的读书声,与江水的絮语交织成独特的家风乐章。

郁达夫画像.jpg

郁达夫像

  郁达夫(1896年—1945年),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在文学创作领域成绩斐然,其作品风格独特,饱含着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社会洞察。

  郁达夫出生于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以“诗书继世”为训的知识分子家庭,将“晨诵《论语》,夜读《离骚》”的作息刻进了子孙的血脉。家学渊源化作笔底烟霞。郁达夫少年时期就展露的文学才华,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他负笈东渡,留学日本,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让他深刻感受到民族的苦难,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郁达夫以笔为剑,投身于文学革命的浪潮之中。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还是散文《故都的秋》等,都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爱国情怀,唤醒民众的觉醒意识。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黑暗社会的神经,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革命。

  郁达夫不仅在文学上造诣深厚,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爱国之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辗转多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宣传抗日思想,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他曾赴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在海外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募集资金、鼓舞士气。即便身处险境,他也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读书明理,爱国如家”。郁达夫虽未曾写下这句话,但这份嘱托却成为郁氏后人的精神密码,也成为郁氏家风最动人的传承。如今在郁达夫故居的照壁上,新增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海内外郁氏子孙的视频家书。郁达夫之孙郁沙在回忆录中写到父亲郁飞“一息尚存要读书”的座右铭,感慨父亲终其一生,身体力行,深刻影响着他。

郁达夫故居.JPG

郁达夫故居

  在富阳的街巷,郁氏家训已化作城市基因。郁达夫故居边上的富春第一小学的晨读课上,孩子们齐诵“少年强则国强”时,眼神清澈如富春江水;“双烈园”的紫藤花架下,常有青年捧着《春风沉醉的晚上》讨论文学与理想。

  江水汤汤,家风泱泱。当夜幕降临,郁氏故居檐角的风铃与富阳中学的读书声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真正的家训从不是冰冷的辞藻,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跨越世纪依然滚烫的精神薪火。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都成了郁达夫家训的当代注脚。

  (杭州市富阳区纪委监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