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塘江畔的海宁黄湾镇五丰村,一座状元文化展示区静静矗立于菩提山麓,向世人述说着南宋名臣张九成的清廉风骨与家国情怀。
张九成画像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浙江海宁人,南宋绍兴二年状元,著名理学家,官至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被誉为渡江大儒、南宋第一代学人,开创横浦学派,著述有《孟子传》《横浦文集》《心传录》《横浦日新》等存世。
《横浦文集》
张九成一生仕途坎坷,跌宕起伏,但因其忠君爱国、正色立朝,又一心为民、清正廉洁,宋史评价他“忠义凛然”。事迹编入《廉吏传》,被赞“晚宋称气节者,皆首子韶”。
绍兴二年,张九成以省试第一的成绩参加殿试,写下著名的《状元策》。在这篇策论中,他直谏高宗“去谗节欲,远佞防奸”,鼓励圣上要“刚心为大”,不要“忧惊自沮”。宋高宗称赞张九成“忠鲠可嘉”。
进入仕途后,张九成一直保持这份“刚大之心”。在签判任上,他怒怼张宗臣,面对张宗臣以“此事左相封来”为由,“欲逮捕数十人”时,张九成曰:“主上屡下恤刑之诏,公不体圣意而观望宰相耶?”,反对其滥捕行为。当秦桧欲拉拢张九成促成和谈之事时,他不惧权贵,反对议和,并以“未有枉己而能直人”作答,这令“桧甚恶之”,而后被排挤贬官至南安十四年。
任职地方时,张九成始终践行“此身苟一日之闲,百姓罹无涯之苦”的自警箴言:在邵州拒征苛捐杂税,宽舒民赋;在温州整顿吏治、减轻税赋,离任时百姓“挽车遮道,望望挥涕”。
张九成一生安贫乐道、守贫处约。谪居南安时,他拒受广帅馈赠,甘愿“滥穷而不苟取”;日常穿破鞋、用破扇、使秃笔,哪怕头上的乌巾已经用得发白了,他还舍不得扔,用墨汁染一下继续扎,以致“或致墨汁流面”,却笑言“汝且道我用心每日在甚处,若一一去自头至足理会此形骸,却费了多少工夫。”
张九成“家世业儒,颇以清德显”,因此他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主张教小儿应以孝悌为先,“先教以恭谨,不轻忽,不躐等,读书乃余事”,并亲自制定家训家规:“一谨礼法,二存忠厚,三亲正直,四勤学问,五守家业。一戒欺心,二戒不正,三戒喜谀,四戒溺爱,五戒习下。”这种以孝悌为先、以正直为本的家风传承,使其家族“颇以清德显”,为后世树立了清廉治家的典范。
张九成状元文化展示区
今日菩提山脚下的张九成状元文化展示区,不仅是历史记忆的传承,更是廉洁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通过展示张九成的廉政事迹、家规家训和学术成就,让历史人物身上的廉洁精神焕发时代价值。
从历史到当代,张九成的清廉形象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其“刚大之心”的为政理念、“守贫处约”的个人操守和“谨礼毋欺”的家风传承,持续滋养着新时代廉洁文化,让清廉之风从历史深处吹向现代生活,启迪世人:清廉不仅是官员的操守准则,更应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尺度。
(海宁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