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罗城,万卷书香,人文渊薮,商埠流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宁波罗城不仅孕育了繁华的商贸文明,更积淀了深厚的廉洁文化底蕴。历代治甬官吏在这里留下了“重民生、尚廉洁”的为政传统,他们或疏浚月湖惠及农桑,或聘请名儒振兴学风,或整顿市舶繁荣海贸,始终践行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
黄晟(公元859年-909年),唐末明州刺史,宁波罗城创建者。在任十八年,为官廉正,筑罗城、建浮桥、修庙寺,造福于民,功绩卓著,被后世尊为“宁波城市之父”。
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里的黄晟雕像
在黄晟担任明州刺史之前,宁波已有刺史韩察修建的子城,功能仅作衙署之用,是明州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而明州的百姓一律住在子城外,一旦战乱,首当其冲遭遇掠夺残杀,不得不逃荒奔命,生命财产难以得到保障。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上任的黄晟,面对“先无罗郭”“民苦野居”(据《宝庆四明志》记载)的困境,毅然扛起筑城重任。他谢绝幕僚提议的加征方案,亲自踏勘三江口地形,采取“采石烧砖、以工代赈”的政策,历时三载,周长十八里的罗城巍然矗立,将明州百姓全都罗入城中,故名“罗城”。而府库账册显示“未增一钱税赋”。早年宁波民间流传着“黄晟斩蛟”传说,据称就是为了纪念黄晟斩蛟安民之功。
望京门博物馆通过三维投影重现罗城在不同朝代的夯土层
黄晟不仅是宁波的开城功臣,还是战功显著的将领。在藩镇割据的乱世,手握重兵的黄晟始终恪守臣节。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杭州刺史董昌欲脱离唐中央王朝的统治,在越州自立为帝。此时已是旗下大将的黄晟对这一僭号改元的行为明确表示拒绝。钱镠掌权后,他仍坚持"岁贡不绝"。尤为难得的是,当吴越国盛行世袭之风时,这位掌控明州十八年的老将临终前“上疏勿让子荫嗣”(《十国春秋》),主动终结家族特权。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病逝时,属吏清点府库,发现所有积蓄皆标注“送使”字样,将所有的财产所得全部捐给政府以作公用。这种“不蓄私财”的操守,令继任者感叹“虽古廉吏不能过”。
黄晟留下的不仅是固若金汤的罗城,更有一脉相承的勤廉精神。他主持重建的灵桥,采用“铁链连舟”技术却“未征民钱”;设置的“措大营”安置流亡文人,而自居旧衙不改……黄晟造福于民,功绩卓著,死后屡受历朝追封。南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朝廷追封其为“灵冀侯”,特褒其“清约守正”之风。然而,他选择与自己的母亲、妻子归葬鄞县隐学山,千年来岿然如山一般,默默见证明州罗城的发展壮大、步步革新。明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桃花渡南岸造了一座“佽飞庙”(旧址在今中山广场北侧),四季香火不绝。每年端午,宁波城家家户户用菖蒲做剑,在菖蒲根雕成黄将军模样,染上雄黄,挂在门前,祈求黄将军神灵呵护。
如今的江厦街道俯瞰图
宁波三江口“江厦街”的地名,就是源于宋太祖封黄的谥号“江厦侯”,甬城百姓为纪念黄晟,将甬城最繁华的街道命名为“江厦街”。
(宁波市海曙区纪委监委)